- 
日期: 2025-11-01 | 来源: 明星资本论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一入豪门深似海,豪门婚姻叙事如何被制造出来?
要理解当下内地社交舆论对“豪门婚姻”的讨论,得先追溯到港媒的黄金年代。比起内地,中国香港的八卦工业早了足足三十年,几乎奠定了大众对于“豪门婚姻”的最初想象。
港媒对豪门婚姻的报道始终有三条主线。第一,看豪门有多豪,婚后经济地位相对弱势的一方能获得多少资源与保障;第二,关注子嗣与家族传承的延续;第三,也是最被大众津津乐道的——豪门内部的情感裂痕与财产纠葛。
“豪门有多豪”历来是舆论的第一关注点。这份“豪”,不仅体现在可被媒体放大的仪式与排场,例如婚礼、宾客名单、礼服与场地,满足大众对上层生活的窥视;也体现在婚姻关系中更具实质的利益分配:资产配置与转移、身份与资源背书。
1994年,林青霞嫁给中国香港商人、Esprit前董事长邢李?,这段婚姻在当年极大打开公众对于“嫁入豪门”的想象。邢李?的十亿美元级身家,被港媒一遍遍渲染放大。2006年,他花1.3亿港元买地,再砸2亿建起飞鹅山超级豪宅;2014年,这栋房子被当作礼物送给林青霞。媒体不厌其烦地计算价格,地段、造价、面积,全成了窥视上流生活的显微镜。
2006年徐子淇与李家诚的婚礼,港媒逐一拆解礼服品牌、宾客名单、礼金数额,反复渲染“七亿级”排场。观众的兴趣点早就不在爱情,而是嫁入地产豪门的门第落差、排场与资源背书所带来的社会阶层想象。2011年梁洛施与李泽楷分手后,“5亿分手费”“每年6000万抚养费”的传闻继续喂养着大众的窥视欲。那时大众看豪门婚姻,看得就是一个“多豪”的直观感,仿佛数字是故事的主角,爱情只是包装。
在港媒的豪门叙事里,“子嗣”长期处于流量正中央。它既象征血脉与门第的延续,也决定了家族资源与权力的流向。生下孩子,尤其是“长孙”或“男丁”,往往意味着女明星在豪门中地位的稳固与身份的确立。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