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2 | 來源: 拾點人物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現在的李娜養成了畫畫的愛好。受訪者供圖
與李娜不同,可可和yaya刻意遠離了互聯網。
每當看到“乳腺”“骨癌”等疾病相關,可可會點擊“不感興趣”;她通過和朋友社交、旅行、遛狗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回到具體的生活”。
她發現,“只要能百分百投入壹段聊天30分鍾,壹天就有30分鍾不會想病了”。
只要決定調整,有些轉變就是壹瞬間。今年八月,可可和伴侶去青島旅游,走在小魚山公園的台階上,她重新確認了身體的機能,感覺自己不再恐懼,“我當時意識到,我的身體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
yaya多次尋求心理咨詢,在咨詢師的建議下開始寫“擔憂日記”,用理性思維分析情緒,發現自己災難化思維中的不合理部分。她會記錄日期、引發焦慮的原因/症狀、恐懼程度(1-10分)、最壞的結果、反駁災難化思維的證據、下壹步行動和反思。
比如她有壹天在擔憂日記中寫:
症狀:心髒早搏
最壞的結果:來不及救治;死掉也沒有人知道;父母會傷心難過;治病要花費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反駁的證據:我最近已經做過心髒彩超和24小時holter(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並沒有問題;加上之前發生過很多次類似情況,去醫院檢查,也都是安全的……
yaya的擔憂日記。圖源小紅書@覃阿鴨
yaya把身體看作壹家“公司”。公司曾經是自動運營,“總經理”習慣性拉警報,“安保部門”快速反應,人就開始往醫院跑。
現在,公司裡多出了壹個“董事長”,每當警報拉響,她就會出現,讓總經理和安保部門停下來,“ok,我們已經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事情,也求助過很多次,應該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先冷靜下來”。
對疑病症的不同理解,讓他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體檢單上的數據,更是與那個偶爾會“失靈”的身體和平共處,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安寧。
接受采訪的前壹天,可可上廁所後又習慣性觀察自己的尿液,看起來顏色紅得不正常,她心驟然提了起來。如果放在兩叁個月前,她可能已經去醫院掛號。
但這次,她想了壹下:“哦,是因為我昨天吃了壹個紅心火龍果。”
為保護隱私,文中出現的名字為化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