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赵晓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字体: 小 中 大
从稀土大战看经济学的“有效知识”——兼论“文明性增长”与中美博弈之关键
赵 晓
一、稀土大战:技术背后的文明赛局
中美博弈中,“稀土之争”被认为是中方的“资源核武”。
然而,近期传出消息,在围绕中国与稀土的喧嚣背后,美国正在悄然创新。
它没有沿用中国几十年来反复优化的化学提炼路线,而是转向一种全新的膜分离技术——能直接跳过长达20年的化学工艺积累。
如果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中方的“护城河”,可能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我核查了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确实宣布:
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膜通道(artificial membrane channels)的稀土分离新技术。
这种技术模仿生物细胞的离子通道,只让特定稀土离子通过,在实验中对铕(Eu³⁺)、铽(Tb³⁺)等中稀土的选择性高达传统化学萃取的三十倍以上。
这不仅是实验室的突破,更是重大战略信号。
虽然该研究尚处实验室阶段,距离“跳过中国几十年化学工艺积累、彻底削弱中国稀土体系”仍有现实距离,但在被中国“卡脖子”的稀土产业上,美国没有选择在同一条化学路线加速追赶,而是另辟认知维度,换了问题的解法——这无疑发人深省、令人震撼!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突破:仿生膜通道技术
它反映出中美竞争的一个核心差异:
中国擅长工艺创新,美国擅长重组知识。
稀土之战,既是资源之争,更是知识体系之争。
而这场较量的最终胜负,或将一定程度上决定“文明性增长”的方向。
二、“有效知识”:文明增长的真正引擎
中美PK,最终是经济PK、增长 PK。
经济增长靠什么?
资本投入?——短期有效,但长期会因边际效率递减而归零;
技术进步?——技术其实是创新的结果,而非起点;
制度创新?——制度当然重要,甚至决定了创新的边界与方向,但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唯制度论”并不可取。
制度的背后,是文化;
文化的背后,是理念;
理念的背后,是知识——尤其是一种能驱动文明自我演化的知识。
这就是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基尔的重大贡献:
最终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有效知识”。
经济增长长盛不衰,靠的不是资本型或制度型增长,而是“文明性增长”——以“有效知识”为核心驱动力的“知识经济”。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在《增长的文化》(A Culture of Growth)中指出:
“人类的持续繁荣,取决于‘有效知识’(useful knowledge)的积累与扩散。”
所谓“有效知识”,不是“知道得多”,而是“知道得有用”;不是重复,而是跃迁;不是积累,而是突破。
无效的知识,只能堆在图书馆;有效的知识,能被制度激活、被市场应用、被文明吸收。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