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环球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比特币 | 字体: 小 中 大
比特币的供应量上限为2100万枚,稀缺性造就了它的价值。要获得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需要通过计算机计算出超高难度的方程。这一被称为“挖矿”的过程非常耗能。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900万枚比特币被挖掘。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加密货币钱包有托管钱包以及非托管钱包之分,前者由钱包服务提供商和交易所等第三方平台管理,后者要求用户管理自己的密钥。非托管钱包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隐私和对资金的完全控制,但也需要更多的技术知识,因为丢失密钥等错误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失。
BBC、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网站发表的文章显示,区块链不记录交易者的真实姓名或物理地址,只记录数字钱包之间的传输,从而赋予用户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加密货币的交换被称为“点对点”交易,这意味着没有银行或其他第三方参与,因此不会被收取费用或者阻止交易。此外,区块链分布在大型计算机网络中,通过复杂的系统始终保持安全,这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篡改区块链,加密货币交易也会受到保护。
不过,上述特点并不意味着加密货币市场是法外之地。香港一家数字资产钱包公司创始人对《南华早报》表示,美国没收陈志的比特币显示了监管机构在加密领域的技术和执法能力,证明了“市场并非无法无天”。
有匿名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特币最终要与现实世界连接,通过转移或者交易体现其价值。这意味着比特币即便在链上具有匿踪性,但一旦作为现实资产进行交易和使用,就必然会被纳入监管框架。
上述专家进一步解释称,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点对点电子支付货币,确实可以实现在公链匿名,但当它作为一种波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时,是通过交易所与实体世界产生连接,而目前主流的比特币交易所是中心化的交易所,接受相关政府在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等方面的监管。“小额交易追踪成本高,一般不太被关注,但是涉及巨大金额或者用于特定犯罪与恐怖活动的交易,往往成为追踪重点。如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技术和长期追踪,在不少情况下可以实现对比特币的监管锁定和扣押。因此,以为加密技术不可破解、因此可以为所欲为的认知太天真了。”这位专家说道。
Medium新闻网称,此次比特币被没收事件给该行业和监管机构都上了发人深省的一课:加密资产的安全性最终取决于其加密强度,攻击者或执法部门可以利用密钥生成或操作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来确定谁最终控制资产。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执法机构正在采用链上追踪和密钥恢复以及密码分析技术,逐步消除犯罪分子可以依靠加密技术逃避责任的错觉。
美国“长臂管辖”在数字时代的延伸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该国警方10月30日查封了陈志及其同伙总值逾1.5亿新元(约合人民币(专题)8.2亿元)的资产,包括房产和金融资产等。BBC报道称,美国司法部已经指控陈志在柬埔寨经营欺诈园区,从世界各地的受害者手中盗取了数十亿美元的数字货币。然而,这些诈骗所得最后能否物归原主尚不得而知。此外,在这起案件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加密货币司法管辖权的问题。
北京市大道政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义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刑事司法视角来看,美国司法部在陈志案件中主张的管辖权,是其“长臂管辖”做法在数字时代的典型延伸。加密资产的去中心化与跨境流动性,对传统地理边界管辖规则构成巨大挑战,也让美国得以凭借技术优势和全球金融影响力,进一步延伸国内法触角。
朱义全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该案中,美国进行跨境监管的做法在国际法层面存在明显争议:一是主权冲突,案件主要犯罪行为地与嫌疑人国籍国均为柬埔寨。依据属地和属人管辖原则,柬埔寨拥有优先管辖权,美国介入实质侵蚀他国司法主权,可能开创强国单边界定跨境数字资产管辖权的危险先例;二是程序正当性不足。外国嫌疑人需克服地理、语言、法律体系差异抗辩,难度极大,且美国执法部门链上取证、密钥接管等行为的法律边界缺乏有效司法审查。
美国“政治新闻网”此前报道称,由于加密货币的国际性和分散性,全球规则的空白意味着提供商可以去法律最宽松的地方,而这将使监管复杂化。全球金融体系监督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警告称,各国在实施加密货币监管规则方面存在“重大差距和不一致”,这可能“对金融稳定和弹性数字资产生态系统的发展构成风险”。
如何在全球加强加密货币监管?朱义全认为应该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国在国内法层面明确加密资产地位,通过国际对话重申属地管辖原则,为“长臂管辖”设定严格国际规则;二是响应FSB等机构的呼吁,构建多边主义跨境监管合作框架,强化信息共享;三是监管机构提升链上数据分析与追踪溯源技术能力,通过立法强制加密资产服务商履行严格合规义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