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双减’减的是老师的压力,增加的是家长的负担。”陈女士说,学校课堂上教的都是基础内容,考试却侧重提升、难题。
《小舍得》剧照
她不理解,为什么政策努力把“减负”写进学校生活,上课教的内容基础简单,试卷命题却这么难?
家长喊难,这种感受正确吗?答案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
以2015年北京中高考改革为例。那年中考取消难度系数达到“0.2”的试题,这类题通常指95%的学生拿不到分数,用于选拔尖子生的最后一道题。难度降低之余,考核范围更“宽”更“广”,融入社会生活热点。
这种变化并非命题者的“故意刁难”,而是呼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要求。
“从过去近20年来的改革实践看,各地中考考题其实是逐渐简单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南风窗,但这反而制造了更疯狂的“刷题”现象。
《小舍得》剧照
因为当题目变简单,分数迅速通胀,区分度消失,人人都能考出看似漂亮的分数。为了在细微的分数之间决出胜负,确保排名不下滑,学生们投入更疯狂的“题海战术”。结果,学生的整体负担不降反增。
为了打破“刷题”的僵局,考试命题开始转向“灵活化”“综合化”。这类题目在试卷上呈现出情景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征。事实上,考卷难度并非简单地变高或变低,其本质上是将考试功能从“考知识”转向“考素养”。
考试的内容和侧重点确实发生了变化。熊丙奇表示,出题者的本意是“让所有家长认为,刷题没有用”,好让基础教育回归对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但在传统应试教育惯性尚未完全扭转的情况下,这种调整引发新的焦虑。“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对题目变难(的现象)怨声载道。”他说。
事与愿违的现象背后,与我国现行的升学体系离不开关系。
熊丙奇表示,“我国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使用学生的考试科目总分排序,来对学生进行录取。总体而言,我们是名次评价,而非分数评价。”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