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银河补习班》剧照
这一规则本身,是用一张卷子,以总分为所有学生排出清晰的前后顺序,依据名次对学生进行录取。当“教育要通过一张卷子把所有学生‘评价’出来,就要体现区分度,体现区分度,就会有所谓‘偏难怪’的题”。
压力最终传导至每个家庭。焦虑的参与者们则总能找到新的、更耗费精力的路径应对“变化”。于是,家长、学生和学校,围绕着新的命题形式,进行更“偏、难、怪”的思维训练和超前学习。
“这是过去二三十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熊丙奇认为,“在总分排序录取不变的情况下,无论如何进行命题改革,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
02
“评价”与“选拔”
“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困境,必须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要改变考试的功能,或改变评价体系。”熊丙奇认为,应该进行“招考分离”。
熊丙奇介绍,我国的中考普遍实行“两考合一”,“既是评价考,又是选拔考”。也就是说,在“两考合一”的大背景下,中考承载着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高中生源选拔两大功能。
这两种功能的内在要求是矛盾的。熊丙奇举例,作为评价考,学生考90分,就达到了优秀的学业水平。但作为选拔考,考90分还远远不够,必须分出高低名次。
《小欢喜》剧照
考试功能的冲突,会导致命题难度陷入“两难”。若侧重选拔,题目偏难,会导致大量学生无法达到毕业标准。若侧重达标,题目偏简单,又会失去升学的区分度,让高中难以筛选生源。这种混淆也直接导致了评价改革的举步维艰。
所谓招考分离,就是把“考试”和“招生”拆开。专业机构负责组织考试、出成绩,高校自己定录取标准、选学生,政府只负责宏观管理,不再包揽所有细节。
熊丙奇进一步解释,招考分离意味着让中考、高考等统一考试,回归其“评价”的本真,即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而非直接决定录取的唯一依据。同时,将“招生”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学校依据统一考试的评价结果,结合学生的过程性表现、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在他看来,这不再是简单地将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而是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立体的评估。
事实上,我国也曾在政策上提出要探索招考分离。
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但改革最终无疾而终。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