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学爸》剧照
在《高考改革招考分离的探索、困境与未来选择》一文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副教授张会杰分析,这场改革之所以受挫,关键制约因素在于,改革共识的脆弱、理论研究的匮乏以及科普工作的滞后。
张会杰在文中写道,招考合一的统招模式,“实行的是没有主观判断的自动录取”,被认为成本低、效率高,能避免走后门。“招考分离则意味着高校的主观录取”,不少学者和民众担心人情、钱权干扰录取。
这背后植根于一种深刻的文化惯性。在中国的社会心理中,科举制延续千年的“至公”观念根深蒂固。
科举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内容和录取程序,为底层士子提供了阶层流动的通道,这种制度惯性延续至今,使得公众对统一考试、通过分数排序的录取模式具有天然的信任感。
“太多人认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用卷子考核学生。”熊丙奇说,整体上政府主导统一推进改革,但面临巨大的社会观念挑战。
在缺乏广泛社会共识与信任基础的条件下,叠加高校自身尚未完全建立起成熟、专业的自主招生能力与机制等现实因素,推进“考招分离”的系统性风险被认为难以估量。
《小舍得》剧照
不少观点认为,理想化的“招考分离”在当前和不远的将来都不具备现实条件。
历史的经验可供借鉴。熊丙奇表示,此前的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就因出现专利论文买卖、材料造假等问题而取消,转变为“强基计划”招生,但“强基计划本身也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的依据”。
一方面,社会大众痛恨“唯分数”带来的应试教育和单一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本能地扞卫“唯分数”。试图削弱分数决定性作用、赋予高校自主权的改革,会立刻触发社会对“招生腐败”“权钱交易”的忧虑。
“制度的构建跟我们每个人的理念有关系,如果大家一直(共同)推进去破除旧制度,构建一个全新的促进公平的制度,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走。”熊丙奇说,“现在提出的‘破五唯’是国家的教育改革方向,但其实推进得特别艰难。”
03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如今,陈女士仍在努力让孩子适应考试难度。
陈女士生于1984年。她回忆自己读书的时候,考卷很简单,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文字。“上课认真听,回家把作业做完,额外完成一些试卷,成绩就不会差。”
那时候,奥数是少数“学有余力”的孩子才会接触的,是区别于普通孩子的“另一条赛道”。可现在,儿子的数学考卷里,不少题目“整得跟奥数题似的”。
在她看来,这无异于将原本属于少数“精英”的“奥数赛道”,搬到了普通学生的日常考场上,在普及教育阶段“用奥数卷子选拔人”。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