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3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小舍得》剧照
拔高的难度,在教育心理层面产生了直接的破坏。陈女士说,在当前的社会认知中,一种普遍的观念在流传:“考不好数学的孩子不是聪明孩子,是笨小孩。”这种标签“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缺乏多次选择机会,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影响未来。这导致家长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分数”。为了让孩子适应难题,不少家长偷偷找教师一对一辅导。陈女士说,还有不少家长找孩子“提前学”。
在陈女士的记忆里,曾有一年高考数学命题很难,但仍有部分孩子取得高分,甚至拿到满分。部分观点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取得高分,是因为使用了大学的解题思路。
于是,一种普遍的想法出现:“只要提前学,高考时候,数学就能拿满分。”在许多人眼里,“提前学的思路就是降维打击”。因而,出现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这类跨阶段的学习。
《学爸》剧照
无论是“提前学”,还是想填补“超纲”的知识点,课外习题和辅导都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
“一些工薪家庭工资不高,没有多余的钱支持孩子报一对一课程,孩子如果资质普通,就会很吃亏。”陈女士说,“相同智商的孩子,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优势,肯定得砸更多资源。”
而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更包括家庭的人脉,甚至是信息获取能力。在高度内卷的环境中,获取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她看来,教育似乎正在制造新的“不公”。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曾分析美国、德国、日本三个世界强国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顶尖科学家、核心技术人才)的模式和经验发现,三国在培养机制上存在共性,比如都有政府政策与经费支持、多样化的选拔培养方式,它们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
《小别离》剧照
在李木洲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是“只靠学校抓分数”,而应打破“公平焦虑”,从观念、机制、资源上发力,才能培养出更多能支撑科技强国的核心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已是国家的核心战略。
但熊丙奇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所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通过竞赛的方式来选拔”。实际上,其在实践中演变为“竞赛人才”选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