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4 | 来源: AI故事计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江湖艺人养成
机器人第一次帮我拿下大单,是在五一假期前。
那时距离放假还有三天,我在社交媒体上接到一家大型超市的咨询。对方想在节日期间举办一场热闹的“科技表演”——要我安排一台机器人和四条机器狗,现场表演川剧变脸。
我愣了几秒。看来,那些只会挥手、敬礼的机器人,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的胃口了。现在,它们不仅得有才艺,还得拿得出绝活。
虽然这个需求让我有些意外,手上那台新订购的机器人也还没到货,但我还是当机立断地接下了订单。
根据群里的派单消息,我知道那段时间能调动的现货极少。而企业的节日活动通常要提前筹备,从时间节点看,对方显然很着急。
五一这种黄金档期,客户选择少、预算又充裕,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我果断开价:三万二一天,八天活动,总价二十四万。
即使在节日,这个报价也高于了当时的市场均价。没想到,对方几乎没犹豫就同意了。
拿下订单后,我立刻在群里寻找能“顶班”的机器人。一位杭州同行有现货,报价十六万。我咬牙买下。虽然比官方价高出近七万,但这笔大单给了我信心——照这势头,三四单就能回本。
拿到新机器人后,我开始带它“拜师学艺”。
当时同行里能让机器人变脸的不多,偶尔有几个掌握诀窍的,也都守口如瓶。最终,我在社交平台上花了5000块,找到一位四川变脸师傅,愿愿意传授几招。
视频连线那天,我把机器人搬到镜头前。师傅第一次收“非人类弟子”,神情有些复杂。
他告诉我,变脸的核心在“扯脸”:每张脸谱后都藏着一根细丝线,连接到衣服的隐蔽处。演员趁动作间隙一拉丝线,脸谱就能迅速脱落。
这动作需要极高的灵敏度和时机感,而机器人手脚僵硬,根本不可能完美完成。最后,我只好定制了一个微型电动装置,装在机器人肩后。只要它挥手,装置就能带动丝线,完成“变脸”的瞬间。
那两天,我带着机器人对着音乐反复排练了二十多遍。每次看着它披上大袍、换上面具,我都会在脑海中想象观众围观的热闹场面,心里也跟着激动。
图 | 阿猛在家跟机器人练习川剧变脸
可真正上场那天,我才明白机器人的“艺人之路”有多难。
演出地点在超市中庭,几排货架交错出的狭小空地上,机器人披袍戴冠地站着,周围是五颜六色的促销海报。川剧变脸的鼓点一响,本该恢宏的气势,却在超市的背景音里显得有些突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