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4 | 来源: AI故事计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终,许多机器被过度使用、磨损严重,只能折价卖出,或者干脆拆成零件处理。
经过一轮低价竞争,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十一。我也以为能像五一那样再爆一单。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被截胡的结果。
那时,一家合肥的机关单位找我,要三台机器人、三条机器狗,在公园搞活动。我心里预估的价格是机器人每台2万一天,机器狗每只2000一天。
可对方一开口,直接把我心理价砍了一半:“机器人和机器狗一起,一万二一天。”
想到这是少有的旺季,我尝试把价抬到一万五。对方说要“请示领导”,让我等消息。
两天后,我忍不住去问,得到的只是模糊的回复。
直到国庆当天,我刷到对方的朋友圈,看到他们口中的“机器人表演”果然如期举行。只是,公园里跳舞的,不是我的机器人。
那几天,我又接了两单咨询,最后都因为价格没谈拢而告吹。
赚钱之外,我更难过的是,行业变得越来越“廉价”。
每一场活动,我们都在尽力做到最好。我总是提前一天去踩点,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动作和灯光,让机器人在镜头前表现得更“像人”。
每次表演都能吸引观众驻足,有的企业还因此上了地方媒体。但这些努力,在价格战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一次带机器人外出表演,我算了算账:抛去住宿、路费,现场还得请兼职帮忙操控,成本至少上千块。高铁票买不到,还得坐飞机,托运机器人的费用比机票贵两倍。
若机器人在表演时摔倒、卡机、趴窝,不仅要赔客户的钱,还得自掏腰包维修。给机器人“治病”,比给人修骨头还贵。
今年八月,我的两台机器人去了新疆,参加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
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全国大型机器人演出。几十台机器人在舞台上整齐地挥动手臂,银色的外壳在灯光下闪烁,台下观众屏息注视。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我为国家的科技实力自豪,也为自己能亲历这场智能化浪潮而由衷高兴。
图 | 10月,阿猛在杭州参加机器人文艺晚会
作为租赁商,我们虽然不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冰冷的科技找到了接地气的舞台,也让普通人近距离接触到了这些高科技产品。
所有新兴行业,在热潮退去后,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洗牌期。哪怕风口散去,租赁生意陷入内卷,我仍觉得这半年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至少这半年里,我和我的机器人们,都在认真地工作,也在认真地生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