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5 | 来源: 深究科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贺建奎2018年在全球基因编辑学者面前介绍基因编辑婴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非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进展迅速。除了前面提到的CRISPR/Cas9疗法和碱基编辑疗法,未来或许还有更多非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疗法获批,为儿童和成人的多种疾病带来治疗可能。
科莫尔也指出,目前已有许多人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携带致病突变的胚胎,实际上需要通过胚胎基因编辑来避免遗传疾病的人群数量极少。
03、面临的技术及伦理风险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当前面临着诸多技术及伦理风险。
从技术层面,中山大学生物学家黄军就表示,基因编辑工具在胚胎中的作用方式可能与在非生殖细胞中完全不同。黄军曾率先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胚胎未被植入母体),后续也持续用碱基编辑技术进行胚胎研究,他认为该技术虽有前景,但尚未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科莫尔也提到,任何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产生非预期DNA改变,在胚胎中这种改变在发育关键阶段会影响身体每一个细胞,后果比在单一器官中更具灾难性,即便碱基编辑、引导编辑技术更精准,但科莫尔认为,研究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碱基编辑可能引发的所有非预期基因改变。
从伦理层面,胚胎编辑意味着基因改变会遗传给后代,其后果难以预测,这涉及到人类基因库的完整性和多样性问题。而且目前该技术应用所需的伦理准则、社会共识及法律框架都尚未成熟,黄军就认为“曼哈顿基因组学”此时成立时机不当。
展望未来,科学家认为人类体细胞基因编辑前景相对明朗。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像CRISPR/Cas9、碱基编辑等技术会更精准、更安全,有望用于治疗更多血液疾病、代谢紊乱等疾病,为患者带来福音,它不会改变生殖细胞基因,不会遗传给后代,伦理争议较小,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和监管支持。
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则需谨慎前行。虽然技术在发展,但在未解决技术安全问题,未建立完善的伦理准则、社会共识和法律框架之前,不应贸然推进商业化和临床应用。-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