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6 | 來源: 大聲思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斯特恩伯格(Robert Sternberg)在《智力學刊》最近的壹篇文章中總結了這些擔憂:“生成式AI具有復制性。它可以重新組合和重新排序已有的想法,但尚不清楚它是否能產生那種顛覆性范式的創新想法,而這正是世界需要用來解決諸如全球氣候變化、污染、暴力、收入差距擴大和漸進式專制等嚴重問題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面臨危險
關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通過提高收入、工作滿意度和科學進步等多種方式改善我們生活的潛力,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文章進行了探討。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自動化任務使我們失去了自己練習技能的機會,導致支撐這些技能的神經結構被削弱。正如忽視身體鍛煉會導致肌肉萎縮壹樣,認知努力的外包也會使神經通路退化。
其中最重要的認知技能之壹——批判性思維,正面臨高風險。當問你喜歡莎士比亞的哪些特點,而你很容易就可以通過搜索大模型予以回答時,為什麼要自己絞盡腦汁去思考呢?研究支持了這樣的擔憂。瑞士克洛滕SBS商學院的邁克爾·格利希(Michael Gerlich)對666位英國人進行了測試,發現頻繁使用人工智能與較低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尤其是年輕參與者對AI工具依賴性較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得分就明顯低於年長者。
類似地,微軟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19名每周至少使用壹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專業人士進行了調查。雖然AI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也侵蝕了批判性判斷所需的“認知肌肉”,促使他們對這項技術產生長期依賴。研究人員預測,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沒有AI支持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格利希研究中的壹位參與者表示:“能夠隨時獲取所有信息當然很好,但我有時擔心自己其實並沒有真正學習或記住什麼。我對AI的依賴太大,以至於覺得如果沒有它,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某些問題。”長期依賴AI,可能使人們在沒有AI協助的情況下難以獨立完成任務,也更難適應沒有AI的環境。
這種批判性思維的侵蝕還被AI驅動的社交媒體算法所加劇。格利希說:“社交媒體對批判性思維的影響巨大。為了讓你的視頻被觀看,你只有肆秒鍾的時間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結果是,大量易於消化但不鼓勵深入思考的碎片化信息蜂擁而來。大量的社交媒體給人的信息,是無需進壹步加工處理的。
由於人們更多被動接受信息,而不是通過認知努力主動獲取知識,因此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影響、准確性和倫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極容易被忽視,當他們面對那些看似快速且完美的答案時,就更是如此。
根據2024年TollBit State of the Bots報告,當AI被用來搜尋答案,95%的人會放棄進壹步點擊。也就是說,人們如果改用AI查詢資料,相較於他們以前使用傳統搜索引擎查詢,為某些網站帶來的流量前後減少了95%!不論是Perplexity或ChatGPT,當答案在聊天框裡用AI整理出來以後,就算帶有鏈接,人們會繼續往下點擊來源網站的比例只剩下5%。
所以,受此影響,健康信息平台WebMD、知識問答平台Quora、開發者社群平台Stack Overflow與科技新聞與評論網站CNET等,流量紛紛下降。流量持平或成長的平台,只有Reddit這樣的在線論壇、線上百科全書Wikipedia以及個人電子報平台Substack等。
受到沖擊的平台被迫紛紛調整策略。比如,WebMD從單純的信息提供者,變身為服務精准客戶的健康教育平台。它企圖通過用新方向鎖定利基市場,讓流量不再像以往那麼重要。
而Substack的例子,更能反證AI時代批判性分析能力的重要性。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平台,讓獨立寫作者毋需架設網站,僅花5分鍾就能發行自己的電子報,且可設定付費訂閱功能,讓內容有價。它很快吸引了壹群美國權威媒體人與知識網紅進駐。據《福布斯》報道,截至2021年8月,Substack擁有超過25萬付費用戶,其中前10名創作者的年收入合計高達700萬美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