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6 | 來源: 大聲思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簡單地忽視焦慮,而應積極正視AI帶來的挑戰,制定合理的監管政策,培養公眾的批判性思維和數字素養,確保AI成為人類智能的助力,而非替代或削弱。這樣才能真正把握AI帶來的機遇,避免重蹈以往技術革命中“盲目樂觀”或“盲目恐慌”的老路。
全球智商的下降
如此看來,我們必須認真地回答壹個問題:AI時代,我們正在變得更聰明,還是被數字生活的重負慢慢鈍化?
智商(IQ)是衡量智力的壹種量化指標。針對智商測量有壹個概念,叫“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是以智力研究者詹姆斯·R.弗林(James R. Flynn)來命名的。他在20世紀80年代經過研究發現,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全球多個高生活水平國家連續幾代人的平均智商在持續提升。換句話說,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這壹上升趨勢足夠顯著,以至於使早期的智商測試標准隨著時間變得過時。智商每10年大約上升2到3分,這壹模式在不同年齡組、測試類型和表現水平中均保持壹致。每10年增加2到3分對個體而言變化不大,但在整個人口中累積起來則具有顯著意義。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20世紀的智商上升呢?通過對超過73萬名挪威男性的分析,挪威研究人員伯恩特·布拉茨貝格(Bernt Bratsberg)和奧勒·羅格伯格(Ole Rogeberg)在2018年進行的壹項研究得出結論,智商的上升與下降均源於家庭內的環境因素。這壹發現排除了遺傳和人口學解釋,凸顯了社會條件變化的作用。教育水平、營養和公共健康的改善很可能推動了這壹時期的智商增長。
然而,發達國家從1990年代開始,出現弗林效應的輕微逆轉(即智商分數下降),這有時被稱為“逆弗林效應”。在英國,弗林本人曾表示,1980年至2008年間,14歲青少年的平均智商下降了超過兩分。與此同時,全球性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也顯示,許多地區的數學、閱讀和科學成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下降,年輕人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批判性思維能力也變得較弱。
同上升的因素壹樣,近期的下降原因也是社會性的,可能源於教育質量停滯、被動媒體消費增加以及認知參與度下降。換句話說,那些曾經提升人口智力的因素,如今可能正在促成其下降。
增加近期智商趨勢復雜性的是,新研究表明智力結構本身可能正在發生變化。維也納大學2024年的壹項隊列研究追蹤了2005至2024年德語人口的智商測試結果,發現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智商仍有所上升——尤其是在最初得分較低的個體中——但不同認知能力之間的整體壹致性卻在減弱。實際上,人口可能正在變得更加認知分化或專業化。
盡管這些趨勢在數據上是經得起統計檢驗且具有實證基礎的,但對其解讀卻遠沒有那麼簡單。芝加哥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伊麗莎白·德沃拉克(Elizabeth Dworak)最近在對2006年至2018年間美國大樣本人群的研究中,發現了弗林效應可能出現逆轉的跡象。她指出,大家都想把人工智能當作“替罪羊”,但這應當加以避免。智力能受到多種變量的影響——例如微量營養素碘已知會影響大腦發育和智力,此外產前護理的改善、受教育年限、污染、疫情以及技術發展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智商,因此很難孤立地確定某壹個因素的影響。德沃拉克認為:“我們的行為不是孤立發生的,我們不能只指著某壹個因素說‘就是它’。”
不過,雖然人工智能對整體智力的影響難以量化(至少在短期內如此),但關於“認知卸載”導致特定認知技能下降的擔憂是合理且可測量的。研究表明,使用人工智能來處理與記憶相關的任務,可能會導致個人自身記憶能力的減退。譬如,我們常見的情形是,過度依賴GPS等AI工具,會削弱空間記憶與導航技能,印證了“用進廢退”的原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