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6 | 來源: 大聲思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教育領域,研究顯示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學生在測試中的表現更差,這表明其解決問題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正在減弱。在職場上,也出現了很大的擔憂:對人工智能工具的持續依賴可能侵蝕員工的思維敏捷性和決策能力。隨著算法接管原本需要人類判斷的任務——從診斷患者到管理投資組合——我們不僅面臨技能的流失,還可能喪失對自身推理能力的信心。
保持不可替代,不成為“多余的人”
當平均智商得分開始下滑,當“腦腐”(brain rot)這樣的詞語出現在公眾話語中,研究者、教育者與技術專家們正竭力理解:環境與技術的劇變,究竟如何重塑我們的思維方式。
那我們的腦力會走向何方呢?是得以解放,去從事更有深度的思考,還是會因將思考外包給無面孔的算法而逐漸退化?
正如斯滕伯格所警告的,我們需要停止壹味地問“人工智能能為我們做什麼”,而應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正在對我們做什麼”。他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盛行的當下,最大的擔憂並非它可能損害人類的創造力或智力,而是它實際上已經這樣做了。”
扭轉這壹局面的關鍵並非拒絕人工智能,而是將其作為認知伙伴使用——壹個能夠解釋、增強並引導更深入思考的伙伴,而非替代我們的思維。最終,答案在於重新培養人類成為更有人性的人,通過養成批判性思維、直覺等目前計算機還無法實現的能力,使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不會成為“多余的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