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7 | 来源: 学人Scholar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据多方核实,刘道玉先生于今天逝世,享年92岁。
刘道玉,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着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53年10月-1958年8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任助教。1961年1月-1963年7月,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任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1962年,武汉大学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氟专业。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
1980年代,在那个短暂、激越的年代,中国的改革地图上群星闪烁,如果说改革的政治中心是北京,经济中心是深圳,鲜为人知的是,在武汉的珞珈山畔,也同样在进行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刘道玉与他所在的武汉大学锐意革新、成果辉煌,被称为“刘道玉时代”。
1981年至1988年间,是刘道玉先生主政武大的黄金岁月。那个年代,武大最耀眼的不是它的樱花,而是由刘道玉和他的教授、学生们共同缔造的珞珈山奇迹。
而刘道玉之所以能缔造这一教育奇迹,不只是他的勇气与改革才能,正如刘道玉对自己一生三次转身的描述:从“拓荒牛”到“杜鹃鸟”到“啄木鸟”——
作为一个教育改革者,首先必须是个实干家,是“拓荒牛”,有担当、有能力;其次,必须是理想主义者,为教育的至善境界鼓与呼,是“杜鹃鸟”,即使失去了舞台,也不安于现状,对现实不甘妥协;最后,还必须是半个思想家,做错误观念的“啄木鸟”,敢于逆潮流而动,致命遂志,其命维新。
▌武大的蔡元培:为国家抡材,为民族养士
在刘道玉主政武大的时期,学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想自由、民主学风。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人为设置一道道的门槛和禁区,磨灭学生们求知的冲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限制,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求。
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道玉当时的远见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他率先废除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制;多次进京恳求、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摸索出学分制、双学位、转学制等一系列先进制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在武汉大学开学第一天,刘道玉先生就对全校学生说:“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你们可以不听。”
据当年武大学生回忆:学生们在路上可以轻易地拦住他们的校长,讨论问题。他们的校长永远面目和蔼、举止优雅。
学生们可以组成讨论会,探讨各个学科最前沿的问题。据说,只要学生们邀请,刘道玉校长会尽可能推掉其他事情,参与讨论,倾听学生们的声音。
刘道玉还独创了插班生制:社会青年通过考试,可以直接到武大念大三,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着名作家野夫就是第二届作家班的插班生,他感叹“校长给了我们走出深山、人生洗牌的机会”。
当时的武大学生可以不上课,可以提前毕业,可以转系甚至转校;经济困难的可以贷款,毕业后5年内若有大的成就,或自愿奔赴边远的,由学校还贷。
毕业于武汉大学的主持人窦文涛,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想我们要感谢校长刘道玉,开明、学分制,学生可以不上课,老师上课不点名,非常宽松。不爱读书你就去实习,考试时再回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