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8 | 来源: 节点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中国,洋快餐的命运从来不止于吃。城市的节奏、资本的博弈、一代人的口味,都能在汉堡、薯条间留下时代的印记。
继麦当劳、肯德基之后,汉堡王也站到了这个十字路口。市场消息称,其母公司RBI回购中国区控股权后,正火速寻找新的本土战略合作伙伴,红杉中国、源峰基金等顶级机构已在接洽名单上。汉堡王中国,多半要“易主”了。
“外国巨头撤离”的标题固然吸引眼球,但汉堡王此举更像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主动求变。汉堡王终于意识到,在这个全球最复杂的餐饮市场,纯正的火烤味,远不如“反应速度”香。
01 慢半拍的“老三”
汉堡王的中国故事,开局相当“高大上”。2005年,汉堡王首店开进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小洋楼,主打“火烤纯牛肉”,试图在“更高级的快餐”赛道上讲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然而,故事开头惊艳,过程却无比沉闷。随后的七年里,汉堡王在中国只开出52家门店,彻底错过了中国快餐市场完成“心智教育”的黄金时代。
当年轻人开始用“疯狂星期四文学”和“麦门永存”作为社交暗号时,汉堡王在社交媒体上几乎隐身。《节点财经》查阅发现,麦当劳和肯德基分别在小红书上拥有79.1万和58.7万粉丝,而汉堡王的粉丝数仅有2.6万,勉强达到赛百味4.9万粉丝数的一半。
没人骂它,也没人夸它。对于一个消费品牌而言,或许是最大的悲哀。
2012年,汉堡王将中国业务交给土耳其特许经营商TFI集团,开启加盟狂奔。但快速扩张带来了质量失控和选址受限等问题。截至目前,其门店数已从2023年底的1500多家,萎缩至约1300家,近两年一直在负增长。
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如Shake Shack、Five Guys等“精品汉堡”品牌。这些同样出自美国的后来者,客单价远高于汉堡王,但它们通过提供更优质的牛肉、更创新的口味、更具设计感的门店环境,成功吸引了那些愿意为更高品质支付溢价的消费者。
在这条精品化赛道上,汉堡王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又显得不够“极致”。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RBI年报显示,汉堡王中国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约40万美元,而法国是380万美元,韩国也有120万美元。
这意味着,一个中国门店辛辛苦苦干一年,其收入才勉强达到法国门店的一个零头。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