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8 | 来源: 节点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反转。RBI在2025年重新收回股权,开始直接管控中国业务,并主动接触红杉中国、源峰基金等潜在投资方。表面上是“卖”,实则是“收权”——它要在中国重新起跑。
品牌数读援引业内人士猜测,红杉可能更侧重于数字化重塑,而源峰(前中信产业基金)则可能更接近中信资本改造麦当劳的路径,即利用强大的本土资源网络解决选址和运营重组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汉堡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实现了10.5%的增长,表明其在产品、营销和运营层面的初步改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积极反馈。
这场迟来的本土化转向,也许才是汉堡王真正的“入局”。
02 美国餐饮,如何通过中国大考
汉堡王的困境并非个案。《节点财经》分析认为,中国市场以其无与伦比的体量、惊人的迭代速度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对这些习惯了标准化运营的跨国巨头提出了三大核心挑战。能否在这场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直接决定了它们的最终命运。
问题 :千变万化的中国胃
汉堡王的问题,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模式的局限。标准化、流程化、全球复制——这些曾让美国快餐征服世界的能力,却在中国变成了枷锁。
这里的餐饮市场,不只是大,而是“快”。消费者口味在变,渠道在变,流量在变。任何反应慢半拍的品牌,都会被淘汰。
肯德基最早读懂了这一点。2002年它开始卖老北京鸡肉卷,再到推出豆浆、饭团等早餐品类,彻底打破“洋快餐”的边界。此间还推出牛肉粉、小笼包等地区限定产品。
来源:《国际品牌观察》《跨国公司营销策略本土化研究——以肯德基为例 》
可以说,在中国一点都不“正宗”的肯德基,牢牢抓住了中国胃。
麦当劳更擅长“制造惊喜”。从最早为中国市场打造出不辣的板烧鸡腿堡,再到油泼辣子冰淇淋、中式肉夹馍、泡泡玛特联名套餐……它用限定款维持新鲜感,让消费者觉得“这家洋品牌还懂年轻人”。
而汉堡王和赛百味,一直扮演“地道老美”。汉堡王二十年只讲“火烤牛肉”,新品寥寥;赛百味更尴尬,主打冷三明治,在热气腾腾的中国餐饮文化里,始终找不到胃口。
“健康、低脂、即食”这套逻辑,与中国消费者普遍偏爱热食、熟食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根本性的冲突。
问题:输在“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口味是底层逻辑,效率就是胜负手。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已超过5.5亿人,外卖渗透率在餐饮行业中持续走高。“得来速”这种美国式汽车餐厅,在中国只适合郊区。城市里最常见的还是外卖。
肯德基、麦当劳几乎第一时间拥抱了平台。肯德基把会员系统、积分、外卖优惠打通成一个闭环;麦当劳更进一步,与顺丰合作建立“麦乐送”,形成稳定配送体系。
如今,麦当劳九成订单来自数字渠道。而汉堡王,一度把重心放在堂食,直到最近才开始补课——设立云厨房、优化打包、调整出餐流程。
在中国市场,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线。
问题:总部太远,决策太慢
中国市场的“快”,还体现在商业模式、消费热点、营销玩法上,一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这要求身处其中的企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敏捷性和柔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