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8 | 来源: 节点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跨国企业在华的困境:”决策不够贴近本地市场。你让一个坐在芝加哥的人,主动产生在中国要大力发展外卖的想法,是很难的。”
然而,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却是层级分明、流程冗长的,全球总部对区域市场往往拥有最终决策权,这成为它们适应“中国速度”的最大障碍。
赛百味的失败则是一个教科书级的反面教材。它在中国市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1995年就已入华。其管理链条异常冗长,中国加盟商上有城市代理、中国总部、亚洲总部,最后才是美国总部,沟通效率极低。更致命的是其高达12.5%的业绩提成(麦当劳仅为4%),品牌方旱涝保收,加盟商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管理失控。
汉堡王也曾陷入类似困境。TFI集团虽负责扩张,却没有最终决策权。总部标准与本土需求的冲突,使它既不像中国品牌那样灵活,也无法复制美国市场的效率。总部希望统一形象,但市场需要速度与弹性。
RBI这次回购中国业务的核心意义,正是要重建这种速度。
03 赢在中国的“三把钥匙”
总结来看,中国市场教会外资快餐三件事:权力要下放,系统要重构,品牌要共情。
第一堂课,是决策权的中国化。百胜集团在2016年将中国业务拆分,成立“百胜中国”独立上市。此后,肯德基几乎成为本土品牌:新品定价、市场策略、选址扩张,全由中国团队拍板,全球总部只看结果。
麦当劳则选择引入本土资本。2017年,中信资本与凯雷联合收购麦当劳中国,公司改名为“金拱门”。决策中心移到上海。对于节奏如此之快的餐饮市场,这种组织形态就是竞争壁垒。
汉堡王如今也在走这条路。且为了扭转颓势,RBI集团迅速开启了一场‘换血式’的人事变革,引入多位在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深耕的高管加入核心管理团队。几乎是把两大竞争对手最核心的本土化人才,直接请到了自己的指挥部。
第二堂课,是数字化的重构。麦当劳的“数字中台”早已成为业内样板。它打通前台点餐、后厨生产、会员系统,实现数据闭环。
在IT业务上,张懿宸曾向麦当劳全球CEO极力争取,最终绕开了全球总部冗长的开发流程,联合腾讯,仅用6个礼拜就上线了小程序。如今,麦当劳中国会员数已超3.5亿,超过九成的销售收入来自数字化订单。
这套系统不只是点餐,更是对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在美国,门店经理平均每天要花36%的时间在员工排班上;在中国,这已完全线上化。库存盘点也从人工进入冷库清点,变为一键下单的数字化管理。这种效率的提升,正是僵化的全球IT体系无法给予的。”
第三堂课,是供应链与文化的双重本地化。肯德基与麦当劳花了二十多年在中国建立本地供应网络:从鸡肉、土豆到包装材料,都能本地采购、快速配送。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新品开发速度与原料响应速度齐平。一个新品从概念到上架,最快只需几周。
随之而来的是打法的全面调整。在门店网络上,汉堡王开始优化,计划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新增40-60家门店,同时关闭部分运营不佳的门店,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在产品上,它也终于向市场低头,秉承‘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于7月初推出了两款售价9.9元的全新鸡肉汉堡,直面市场占据主流的鸡肉汉堡赛道。
“汉堡王内部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其中国首席营销官汤俊章在接受《小食代》采访时透露,他入职后为品牌做的‘诊断’数据显示,汉堡王餐厅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是“一人食”,且用户群体偏向男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