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吴晓波频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假设全球8亿用户每天用AI生成一个1分钟的2K规格的视频,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就达到29.3EB(约等于315亿GB)。
于是,科技巨头们开始狂买内存。
今年年初,OpenAI宣布启动“星际之门”项目,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AI数据中心。这个项目每月需采购90万片DRAM晶圆,占全球总产能的近40%。此外,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其他科技巨头也正加码数据中心建设。
“星际之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现场
建数据中心,最紧要是计算芯片。而计算芯片的供给一旦跟上,与之紧密配套的存储便成为下一个紧缺资源。今年四季度伊始,英伟达blackwell AI芯片开始大规模出货。这是目前最高效的大模型训练芯片,当下如火如荼的算力军备竞赛中的硬通货。
换言之,英伟达出货,直接放大了科技巨头们对存储芯片的需求。
新周期,先保利润
但存储芯片厂商还没反应过来。
目前全世界超过80%的存储芯片来自三家公司:三星、美光、海力士。
在这次需求爆发之前,这些存储厂商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下行周期。
过去两年,因为消费电子市场增长停滞,存储厂商只能打价格战抢市场,利润持续走低。
去年四季度,头部厂商开始逐步减产去库存。加之今年上半年,终端手机、电脑品牌厂商为了应对下半年的传统旺季提前备货,又加速了库存的消化。
到今年二季度,存储厂商的产能已经和疲软的下游需求基本步调一致了。
但紧接而来的,就是AI服务器存储订单的井喷。面对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它们做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将宝贵的产能优先分配给利润高、规模大的企业订单。
而面对旧制程产品,比如中端消费电子里的主流存储器DDR4,头部厂商的选择无外乎两种:一是停产、减产,全面扩张利润高的企业级产品线;二是大幅涨价,把利润拉高。
海力士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收24.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12.72亿元),同比增长39%;营业利润11.3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4.45亿元),同比增长62%。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单季度营业利润超过10万亿韩元。
海力士在财报中称:“由于客户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整个存储领域的需求大幅增长。”
国产存储商也吃到了红利。如财报显示,江波龙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98亿元,同比暴增1994.42%。
但与此同时,压力也转移到了消费电子的下游。
“超级周期”的两面
实际上,每一次大型科技革命在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于前期,都不可避免地因为需求的突然井喷,将消耗的成本转移到消费端。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煤炭消耗量猛增,导致居民用煤价格开始居高不下。19世纪前30年,英国民用煤价涨了3倍,许多家庭冬天不敢生火。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电气化转型的庞大资本开支导致铁路交通成本陡增,大批工人不得不放弃通勤上班,被迫居住在工厂周边。
类似的迹象发生在了当下:就像一家餐馆,以前市场不景气,为了客流只能打折卖盒饭,现在突然出现一批愿意花大钱吃定制宴席的高端客户,于是纷纷放弃了盒饭业务。
做盒饭的食材用在了宴席上,原本吃盒饭那批人就享受不到打折的食物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