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人力成本高企、效率亟待提升的物流分拣领域,人形机器人被视为重要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图/受访者提供
“家用机器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年轻一代硬科技创业者普遍面临哪些核心挑战??
陈建宇:主要挑战在于产业经验较少。多数创业者长期专注于技术研发,在将技术与产业需求结合、推动产品商业化方面需要学习。虽然这一短板会随着时间推进而改善,但需要快速提高,因为市场已经发生变化,新晋创业者的产业化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中国新闻周刊》:该如何提高商业化能力?
陈建宇:商业化当然重要,但在没有找到PMF(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时,不能为了量产而量产。
硬科技公司应以提升技术上限为基础,在能力边界内寻找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切入点,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以星动纪元为例,采取“沿途下蛋”的商业策略,在机器人本体研发过程中,优先将已成熟的关键模块推向市场,比如灵巧手。与此同时,随着灵巧手产品逐渐实现较高毛利,人形机器人研发的边际成本也在降低。我们现在陆续对整机进行规模化售卖,也做好了量产准备,后面会将模型和解决方案逐步商业化。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众多国内机器人企业选择出海作为重要发展方式?
陈建宇:出海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现商业化的重要路径。海外市场在研发成本、技术定价等方面具有较强吸引力,扫地机器人的出海成功已经验证了该路径的可行性。
此外,出海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建的过程。通过销往海外顶尖高校及科技企业的研发体系,我们能够与国际前沿团队保持高频技术互动,吸收创新思路,反哺自身技术演进。
《中国新闻周刊》:在具身智能领域,国内外技术差距是否正在缩小?
陈建宇:在AI领域,国内外代差已明显缩短,而具身智能作为新兴方向,国内外几乎同步起步,使国内团队具备快速追赶甚至并跑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出国留学的优秀研究者很多留任海外高校,活跃于前沿领域,在国际学术圈与产业界都拥有一定影响力。
《中国新闻周刊》:人形机器人还有多久能进入家庭?
陈建宇:在一些真实的工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作业效率已提升至人类的70%以上,明年有望提升到90%。从长期来看,最终的杀手级应用仍将在家庭场景中诞生。以未来五年为时间节点,家用机器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