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胡侃社会百态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暴露了两个层面的社会隐患:
其一,反社会人格的扭曲。他们缺乏共情,视他人生命如草芥,犯罪对他们而言,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
其二,熟人社会的安全盲区。熊某正是利用了“半个亲戚”的身份,降低了所有人的警惕。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这种披着“熟人”外衣的恶意,往往更加隐蔽,也更加致命。
更可悲的是,当这些极端案件成为公共议题时,网络上却出现了一种“娱乐化”的倾向。
“拒接电话被捅”、“两吨水警告”(源自另一起案件)……一些网民将血淋淋的悲剧消解为轻松的“梗”,在评论区调侃、嬉笑。这种对受害者痛苦的漠视,这种对恶性犯罪的娱乐化消费,不仅是对家属的二次伤害,更是在无形中拉低了全社会对暴力的容忍阈值。
法律的天平与人性的深渊目前,贵州石缝埋尸案的再审程序已经启动。
这不再仅仅是熊某一个人的审判,它已经成为一个标杆。公众都在等待,等待司法系统如何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
法律需要“宽严相济”,但“宽”给的是真心悔过之人,而“严”,则必须对准那些挑战人性底线、手段极其残忍的罪恶。
我们无法用玄学去审判人心,但我们可以用法律去扞卫正义。
我们凝视深渊,是为了让深渊中的罪恶无所遁形。我们讨论残忍,是为了让善良最终得以昭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