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文史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他们有何理由镇压曾国藩?
李鸿章的淮军最高峰有七万人,但其骨干八千,超过一半是曾国藩的嫡系湘军改编,他的亲卫营即是曾国藩的亲卫营。其他淮上健儿,也近半是曾国藩招募的安徽籍湘军。
李鸿章麾下最能打仗的程学启部,是安庆投降的太平军。他扩军时招降纳叛,大量士卒是投降的太平军、捻军,以及江南一带为匪的枪船势力。这些兵马对清廷本无忠诚,程学启部更是反清多年的义军。
除了刘铭传等少数嫡系,大多数淮军要么是曾国藩的故旧,要么是被湘军打怕了的降军,见威信最高,军力最强的曾国藩反清,他们会不会蠢蠢欲动?李鸿章还能号令他们打湘军吗?
湘军的派系林立,根本就不是曾国藩不敢反清的理由。只有国家承平日久,中央集权非常稳固时,朝廷正规军才不会派系林立。无论敢冒着诛九族的风险举兵的义军,还是从北方草原崛起的游牧军队,向来就是派系林立,刘邦集团、李世民集团、李自成集团都是多股军队联盟博弈的结果,开国金军、蒙军、清军更是内部矛盾重重。
从龙之兵,一边与敌交战,一边不断分化组合才是常态,派系林立的湘军能勉强黏合在一起消灭太平军,就未必不能消灭清军。
因为晚清留下的史料极为丰富,所以后人常能看到湘淮集团内部的各种冲突,以为湘淮军内部矛盾极深。实际上,湘淮军是志同道合的同乡、同窗、同门、血亲聚合在一起,上下级将领之间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士兵也是出自营官自招,湘淮军内部的关系,远比历史上很多打天下的军队密切。
湘军内部的分分合合,与历史上刘邦与韩信,李建成与李世民,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乃至李自成与罗汝才,多尔衮与豪格相比,算得上什么?
退一万步讲,即使通过各种计算,得出曾国藩手中的力量还不占据绝对优势,这也不是他不敢反清的原因。历史上哪有完全占据绝对优势才敢举兵的豪杰呢?如果拥有了百分百的优势,就不再是起兵而是接管。曾国藩的力量再弱,能比刚起兵时的刘邦、朱元璋弱吗?洪秀全在金田举义时只有几千人。
慈禧的权谋也根本没用
因此,曾国藩没有黄袍加身,实在是他没有这个想法,而不是实力不足,更不是“太后圣明”,以高超的手腕稳住了湘军。清廷针对清军所作的军事布置,如富明阿、冯子材、官文、僧格林沁,只不过是事到临头总得做点什么,求个尽心罢了。
清廷最多抱有危机来临,就算毫无希望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心态。这些布置聊胜于无,真正决定国运的不过就是当事人曾国藩的抉择罢了。因为湘军最终裁撤,曾国藩做了大清忠臣,就倒放电影,认为这些布置多有效,是不可取的。
值得指出的是,后人颇有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超,分化平衡的手段得力,削弱、打击湘军集团,最后成功解决湘军,未酿成大乱的说法。这是典型的“贪天之功为己有”。
古来手握重兵的将领,完全不受礼教约束,成了曹操、司马懿、隋文帝乃至安禄山的只是少数,这几位皆是数百年一出的枭雄,乃是罕见的特例。历史上更多实力雄厚的大臣,最终做了诸葛亮、郭子仪甚至岳飞。
慈禧太后那些对湘军挟制、打击乃至侮辱的手段,并无实际用处。曾国藩无自立谋逆之心,这些手段就毫无意义,只能徒做小人,寒了忠臣之心,离间了君臣之义。曾国藩真欲做安禄山,这些小伎俩又如何抵挡数十万雄兵?止增笑耳!
以权谋驭下,只有臣子遵守游戏规则才有效果,如果权臣决定把这天给捅破,把旧有的规矩全部打烂,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时候,就只看谁掌控的兵力更多,权术几无用武之地。
天子的权威,来自道统、宗法,天子的力量,来自士林、军队,从来与阴谋诡计无关。大清朝那些老谋深算的钦差,遇到了不讲理的农民杨秀清,擅权术的慈禧太后,对上用枪炮说话的八国联军,是何种下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