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文史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慈禧的“权谋”对曾国藩而言也只是过家家
如果把湘淮军的忠诚,看作是慈禧太后的丰功伟绩,那安抚不了七国的汉景帝,弹压不住三藩的康熙帝,乃至逼反戾太子的汉武帝,不能预防侯君集谋反的唐太宗,无法和平解决世侯李璮的元世祖,统统都比不上慈禧,或许只有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稍胜她一筹。
如果把曾国藩未能举旗自立的因素,不归结于礼教的束缚,道德的自律,而归结于清廷权谋算计的结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编出类似诸葛亮未能篡位,是因为刘禅是权谋大师,算尽了诸葛亮的一切布置,吃定了这位托孤老臣的阴谋论。甚至还可以编出曹操未能称帝是因为汉献帝早有妥当的布置,而曹丕最终开创新朝,是因为曹丕比他父亲和汉献帝更高明。如此论事,岂不缪哉!
曾国藩不造反是因为宗教虔信
曾国藩本人是追求“天理”的理学夫子,几十年的修身养性皆以“三纲”为本,“忠君”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他怎会生出谋逆之心。他当初号召湖湘士人组建湘军,是以保卫“名教”为号召,他又如何能违抗“名教”对他的约束?
曾国藩毕生以“诚”为安身立命之本,倘若打下天京后黄袍加身,他就变成了不“诚”的骗子,背叛了读书立德的本心,将一生的学问和事功否定了。
在后人眼中,曾国藩征战半生,却未能登上权力巅峰,“愚忠”于腐朽的清朝,非常不值。但曾国藩这样的儒生,他的人生价值却另有归止。
传统政治家有豪杰和儒士之别,豪杰的尽头是皇帝,如刘邦,儒士的尽头是圣贤,如朱熹。曾国藩选择的是圣贤之路,在这条路上,追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是通过“立功、立德、立言”而进入人生之不朽。
在世俗的层面,圣贤亦是君王的臣子,而在“天理”的层面,龙袍又怎比得上春秋大义?圣贤不必追求至高权力,为天地立心,为万世立法的圣贤,在“穷理尽性”的道路上,世俗权力不过是梦幻泡影。
虔诚的儒教信仰才是曾国藩不造反的主因
最能理解曾国藩的,反而是与他交恶半生的左宗棠。
曾国藩初战靖港,在铜官兵败跳水,幸得幕僚章寿麟救援,才保住了性命,有了后半生的功业。其他湘军故人都因曾国藩的提携一路升迁,他却终生未提拔救命恩人章寿麟。为此郁郁半生的章寿麟,晚年作《铜官感旧图》,图写他救曾国藩性命的场景,遍寻湘军故人题词留念。
曾国藩不肯提拔章寿麟,因为章寿麟既无济世之能,也无赫赫之功。湘军元老们晚年也不禁抱怨曾国藩过于死板,他们认为章寿麟有大恩于主帅,有大功于天下,“救一人而救天下”。
左宗棠却题词说,我不认为章寿麟于曾国藩于天下有多大的功劳。如果曾国藩不幸死于靖港,湘中豪杰将会持续战斗,不能说曾国藩死了,天下就完蛋了,历史的发展不能推于曾国藩一人,所以章寿麟谈不上救一人而救天下。
至于曾国藩个人的生死荣辱,左宗棠分析说,曾国藩是个理学夫子,他从未追求过要做到这么大的官,掌握这么多军队,也从未追求过要建立这么大的功业。他毕生的追求是认识理,实践理,捍卫理,当他觉得自己捍卫的“名教”受到了威胁,他就不惜生命去战斗,当曾国藩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已经圆满了。就算不幸死于靖港,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他的人格已经圆满,他的人生已经无憾,那章寿麟又于曾国藩何加呢?
泰山巍巍,权势虚名于斯人无粘无着,清白高洁方是儒者一生追求。-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