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留学全知道 | 有6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是华人家庭在美国的一个教育的缩影。
美国整体上对体育都看得非常重,而事事都力争上游的华人家庭,自然也不能在这点上落后。
人在环境内势必被影响,而有意不想让自己陷入焦虑的Jessie说:“没有办法,你只能主动让自己远离那个焦虑的环境。”
03
追逐名校
是一座围城
中国父母,鲜见没有名校情结的。
Jessie和丈夫二人之前都在排名四五十左右的州立大学读博,亲历了美国高等教育。
丈夫目前在一所藤校工作,多年经历下来,Jessie对名校光环已然“祛魅”。
“从我们读博,到我老公现在工作来看,我们已经见识了所谓的顶尖大学是怎么一回事,会发现其实从性价比和教学质量来看,所谓的精英大学和排名,都挺虚的。”
以藤校为例,师资和名气自不必说,但很多学生自己完全在忙碌中丧于迷茫。
Jessie丈夫所在的实验室里,每到暑假就有很多华人或者ABC学生来泡实验室、做项目,只为了刷简历。但要问他们刷简历是为什么,他们自己也很迷茫,“因为父母让我这样做,可以申请去更好的学校读博,可以找更好的工作。”
被一路鸡上来的名校娃,很多都丧失了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
用一句话形容这群家庭,就是他们都太累了。为了拼上一个名校,耗费了全家人所有的力气,但真正到了那个位置以后,孩子自己还是不知道未来真正要做什么,继续步履不停地刷项目、拼实习、填简历……
好像西西弗斯在无穷无尽推动那个绝望的石头。
Jessie见过以运动员身份进来的学生,每天固定有6个小时训练,剩下的时间就泡在实验室,整个假期都重复这样的生活。
她不由得回望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我在想,20岁读大学的时候,不正是应该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里去吗?搞得自己担子这么重,真的不值。”
不是说努力奋斗不值得,而是很多名校生并没有清晰的目标。而父母最终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拥有对应的专业能力,最后足以支撑起自己将来的人生。
但这群顶尖优秀的华人小孩,却最终往往陷入迷茫,不少更是囿于自我认知和无价值感等心理问题,这让Jessie望而生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