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大声思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类似地,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19名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士进行了调查。虽然AI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侵蚀了批判性判断所需的“认知肌肉”,促使他们对这项技术产生长期依赖。研究人员预测,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没有AI支持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格利希研究中的一位参与者表示:“能够随时获取所有信息当然很好,但我有时担心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习或记住什么。我对AI的依赖太大,以至于觉得如果没有它,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某些问题。”长期依赖AI,可能使人们在没有AI协助的情况下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也更难适应没有AI的环境。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侵蚀还被AI驱动的社交媒体算法所加剧。格利希说:“社交媒体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巨大。为了让你的视频被观看,你只有四秒钟的时间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结果是,大量易于消化但不鼓励深入思考的碎片化信息蜂拥而来。大量的社交媒体给人的信息,是无需进一步加工处理的。
由于人们更多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通过认知努力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影响、准确性和伦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极容易被忽视,当他们面对那些看似快速且完美的答案时,就更是如此。
根据2024年TollBit State of the Bots报告,当AI被用来搜寻答案,95%的人会放弃进一步点击。也就是说,人们如果改用AI查询资料,相较于他们以前使用传统搜索引擎查询,为某些网站带来的流量前后减少了95%!不论是Perplexity或ChatGPT,当答案在聊天框里用AI整理出来以后,就算带有链接,人们会继续往下点击来源网站的比例只剩下5%。
所以,受此影响,健康信息平台WebMD、知识问答平台Quora、开发者社交媒体Stack Overflow与科技新闻与评论网站CNET等,流量纷纷下降。流量持平或成长的平台,只有Reddit这样的在线论坛、线上百科全书Wikipedia以及个人电子报平台Substack等。
受到冲击的平台被迫纷纷调整策略。比如,WebMD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变身为服务精准客户的健康教育平台。它企图通过用新方向锁定利基市场,让流量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
而Substack的例子,更能反证AI时代批判性分析能力的重要性。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平台,让独立写作者毋需架设网站,仅花5分钟就能发行自己的电子报,且可设定付费订阅功能,让内容有价。它很快吸引了一群美国权威媒体人与知识网红进驻。据《福布斯》报道,截至2021年8月,Substack拥有超过25万付费用户,其中前10名创作者的年收入合计高达700万美元。
那么,在ChatGPT问世、AI生成免费内容泛滥后,Substack是否受到冲击?数据显示,2025年2月,Substack的流量达到创立以来的新高,仅次于2023年1月的高峰。
这说明,生成式AI兴起后,反而使人们更想要阅读高品质、甚至需付费的电子报。Substack的创作者提供个人观点与深度分析,这正是AI难以取代的价值。
“降智”与“懒思”的担忧
对AI保持批判性是很难的——你必须具备自律性。不把批判性思维完全转嫁给这些机器,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大学老师,我常常能在学生身上看到轻易转嫁的行为。虽然这并不是我通过实证测试得出的结论,但我相信学生们太容易通过让互联网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让大模型告诉他们该信什么,来替代独立思考。
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很难明智地消费AI生成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尤其是在你越来越依赖它们的情况下,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与人类相比,机器人聊天不仅产生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同时也生成了更具欺骗性的虚假信息。
AI语言模型擅长生成语法流畅、逻辑连贯、语气自信的文本,这种“形式上的可信度”往往掩盖了其“事实上的不可靠性”。AI的“可信外观”与用户的“自动信任”相互强化,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更加隐蔽和高效。长期依赖AI输出可能导致判断力钝化、怀疑机制退化,由此来看,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不仅仅是个能力问题,而是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信息风险。
除了考虑使用人工智能时发生的事情,还可以思考使用后的影响。就像其他令人愉悦的事物一样,我们的大脑会因为突然的灵感闪现而产生兴奋感,这种感觉来自于神经奖励系统的活动。这些心理奖励帮助我们记住改变世界的想法,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即时行为,使我们变得不那么害怕冒险——这被认为能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创造力和机会。但由人工智能产生的灵感似乎不会在大脑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认知神经科学家相信,奖励系统是大脑发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使用AI技术在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测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