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09 | 来源: 大声思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不过,虽然人工智能对整体智力的影响难以量化(至少在短期内如此),但关于“认知卸载”导致特定认知技能下降的担忧是合理且可测量的。研究表明,使用人工智能来处理与记忆相关的任务,可能会导致个人自身记忆能力的减退。譬如,我们常见的情形是,过度依赖GPS等AI工具,会削弱空间记忆与导航技能,印证了“用进废退”的原理。
在教育领域,研究显示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更差,这表明其解决问题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正在减弱。在职场上,也出现了很大的担忧: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持续依赖可能侵蚀员工的思维敏捷性和决策能力。随着算法接管原本需要人类判断的任务——从诊断患者到管理投资组合——我们不仅面临技能的流失,还可能丧失对自身推理能力的信心。
保持不可替代,不成为“多余的人”
当平均智商得分开始下滑,当“脑腐”(brain rot)这样的词语出现在公众话语中,研究者、教育者与技术专家们正竭力理解:环境与技术的剧变,究竟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
那我们的脑力会走向何方呢?是得以解放,去从事更有深度的思考,还是会因将思考外包给无面孔的算法而逐渐退化?
正如斯滕伯格所警告的,我们需要停止一味地问“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做什么”,而应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正在对我们做什么”。他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最大的担忧并非它可能损害人类的创造力或智力,而是它实际上已经这样做了。”
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并非拒绝人工智能,而是将其作为认知伙伴使用——一个能够解释、增强并引导更深入思考的伙伴,而非替代我们的思维。最终,答案在于重新培养人类成为更有人性的人,通过养成批判性思维、直觉等目前计算机还无法实现的能力,使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会成为“多余的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