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0 | 来源: 纽约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文革 | 字体: 小 中 大

1969年10月获释后不久的格雷,摄于北京。经过两年多的囚禁,他在世人眼中成为了中国闭关自守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文革激起的排外狂热,以及英国人顽强坚韧。via Grey family
安东尼·基思·格雷1938年7月5日生于诺里奇。他是阿尔弗雷德·格雷与阿格尼丝·格雷(娘家姓布伦特)的两个孩子之一,父亲是给人开车的,母亲在商店工作。父母离婚后,他由母亲抚养长大。
安东尼曾就读于诺里奇文法学校,但16岁就离校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学校翻译维吉尔作品时培养的叙事热情使他在1960年退伍后加入了诺里奇的《东方日报》。
不久后,他加入路透社,被派驻东柏林负责东欧地区报道。1967年初,他高兴地接到调令,被派往北京。当时正值毛泽东发动的十年文革之初,他是中国首都仅有的四名外国记者之一,也是唯一的英国人。文革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遭到迫害。
获释后的格雷面色苍白、神情犹疑,却尽力表现得正常。“在单独囚禁两年后突然获释的情绪波动会影响新陈代谢等机能,”他在记者会上冷静地向媒体表示。
随后,他写下了自己的囚禁回忆录《北京人质》(Hostage in Peking,1970年)。上世纪70年代,他在BBC国际广播服务担任主持人,并为该广播公司制作纪录片。
他还写过一部畅销的历史小说《西贡》(Saigon,1982年),讲述20世纪的越南;以及一部非虚构作品《首相曾是间谍》(The Prime Minister Was a Spy,1983年),该书声称澳大利亚前总理哈罗德·霍特曾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该书因偏颇且研究不严谨而受到批评。
1988年重返中国拍摄纪录片时,格雷偶遇当年看守。“实在是很遗憾,”对方告诉他。“那并非针对您个人。”?Grey Family Collection, via Reuters
1988年重返中国拍摄纪录片时,格雷偶遇当年看守。“实在是很遗憾,”对方告诉他。“那并非针对您个人。”
露西·格雷告诉BBC,到那时她的父亲“已经完全没有怨恨了”。
格雷于1996年为BBC制作了一部关于不明飞行物的广播纪录片,并开始成为法国UFO邪教领袖克洛德·沃里永(人称拉埃尔)的追随者。他还创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帮助其他曾经沦为国家人质的受害者。
除女儿露西外,他身后还留下了另一位女儿克拉丽莎·格雷及两名孙辈。他的妻子雪莉·麦圭恩,也就是他在囚禁期间急切等待来信的那位女友,已于1995年去世,临终时两人已分居。
1969年获释初期的记忆始终铭刻在格雷的脑海里。如同被囚期间一样,他依然执着于保持镇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