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每经头条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财财坦言,这一直是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在她认识的基层创作者中,这样的年轻写手还有很多,“编剧过剩,他们入行后却只能靠接代工活生存”。
知名编剧秦知(化名)则认为,高质量剧本很难通过“转包”的形式完成,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编剧普遍的合作模式,有些成熟的编剧可能会同时带几个年轻编剧共同写作,有的是以“公司团队”的模式,有的是基于个人口碑和人脉的松散协作,这些都会根据工作量去看是否署名并给予报酬。“真的很有能力的年轻编剧是非常难得的,为了留下人才,自然会给予报酬或署名回报。”
在他看来,所谓“枪手”服务的都是本身质量就很差的剧本,临时应付一下。“很多人都不能说是编剧,大部分写得很差。编剧是一个需要大量训练的工作,不是看看就会了,必须进入到这个体系中,经历反复地摔打磨练,才能慢慢成熟。”
“这个行业如果躺着就能赚十几倍的差价,大家都来了,实际上编剧还是个很底层的行业。”秦知说。
署名之争,口头约定,缺乏标准,署名与否,“圈子”话语权重
如果说薪酬是生存问题,那么署名权就是尊严问题。
古二与《繁花》剧组之争正是典型。他在公开信中称自己深度参与《繁花》创作,甚至担任王家卫的生活助理。但若无书面协议确认其创作角色与署名权益,维权将极为困难。曾在国内头部影视公司担任核心管理层的杨安(化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或是他前期没主张权益,或是双方对‘贡献度’认定不一。”他进一步解释,行业内对编剧的定义其实是一个大概念:前期策划、资料搜集、情节讨论、人物小传撰写,只要对剧本有贡献,都可能算“参与编剧工作”。因此,署名也分多种:如“编剧”“编审”“策划”等。即便后期更换编剧,只要采纳了前期成果,理应保留署名。
内地知名编剧、中广联合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余飞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剧本创作初期会有很多人参与,被采访者、公司或平台的策划、投资人、导演、多名前期备选的编剧等,这些人都有可能临时参与出点子甚至长时间参与讨论会,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对内容影响不大,这些都不能算编剧,也不具备署名权,除非提出了很不错能延展几集的点子,有些片方会把参与人名字放在策划、编辑等地方。“虽然有很多编剧团队创作的传言,但行业大多数编剧还是单兵作战,或者说最核心的创作还是成熟编剧一个人完成,分给团队的往往是些偏体力的重复劳动。创作行业不是工厂流水线,成熟编剧自己写个8分的剧本,其实比指导水平还不及格的新手写个8分的剧本要容易得多。”
“行业里没有统一的‘署名标准’,全看合同约定。”杨安强调。这意味着,哪怕你参与了核心剧情设计、写了大部分剧本,只要合同未明确约定署名权,后期也可能被排除在外。他指出:“总编剧签合同时,会约定‘团队哪些人能署名’‘署名顺序是什么’。如果像‘古二’这样,前期只是口头说‘参与创作’,后期就很难界定。”
然而现实是,许多项目在初期并未签署详细协议,尤其是涉及非核心成员时。杨安表示:“现在版权意识比20年前强多了,沟通署名权的空间其实很大。”但他也承认,若前期未明确约定,后期协商难度极大。“署名权的背后,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旦作品成功,后续衍生开发、海外发行、IP(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内容或品牌)授权等都将带来巨大收益。
“小编剧(无名编剧)不签合同的情况太多了,初期总要交房租、要吃饭,这种情况下,只要有钱赚就会干。如果后面写的内容被认可,也会出现后补合同的情况。”余飞说,有才华的编剧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被看到的,资本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能迅速分辨谁是性价比最高的合作者。“当前环境下优秀编剧稀缺,如果真的有才,人品又不差,有一部作品出来,马上就会有人盯上。因为这个时候你是最便宜,东西又好,只是没那么有名。”
剧集产量的断崖式下滑加剧了竞争。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为429部,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仅为115部,同比降幅高达73%。十年间,市场容量萎缩了近四分之三。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新人宁愿零薪酬跟组,只为积累经验、拓展人脉。“而像古二能进入王家卫剧组,已是‘比很多人幸运’了。”杨安说道。
圈层之约,熟人社会,效率优先,高度依赖信任机制
影视圈“惯性合作”模式强化了“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片方倾向于选择信任的人,而非最有才华的人。杨安认为:“影视圈是圈子文化,找编剧优先找认识的、有经验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