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每经头条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平台的介入,又进一步固化了“熟人江湖”的格局。互联网从业者万妮(化名)透露:“我们会拉取分析过往三年的数据,如果某大牌编剧数据不好,将直接‘降咖’。”如今,演员、导演、编剧都被套上了“数据考核”的枷锁。一部剧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主创团队的市场估值。
因此,片方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牌”,也就是有过爆款经历的编剧。余飞表示,现在平台政策变化很快,大编剧写的东西更容易“过会”(被审核通过),“小编剧哪怕再便宜,写得再好,对片方来说,不了解这个人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杨安解释,市场认的是策划能力,不是写作能力。头部编剧的价值,在于能找到人设和故事脉络的核心点。“就像修机器,他画个圈,别人按圈修,画圈的人自然更值钱。片方花一千万元请他,是因为他能把控项目方向,降低投资风险,这不是底层编剧能替代的。”
当行业规则高度依赖信任机制时,“谁能接触到导演”比“谁能写出好剧本”更重要。
而像“古二”能成为王家卫的生活助理,表面看是打杂,实则是信任的体现。“你以为给大导演打杂是随便谁都能做的?不是的。”杨安解释,“王家卫找身边人处理杂事,前提是信任。”这种“贴身服务”既是门槛,也是机会,它意味着有机会接触核心创作。
但问题是,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凌驾于正式协议之上。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努力就会被看见”,却忽略了必须在前期明确权益。杨安提醒:“不能只做杂务,忘了自己的核心诉求,该谈的权益一定要提前谈。”
破局之时,影视工业化、AI冲击,重塑编剧生态时刻到了?
近两年,中国编剧维权事件频现,其中不乏头部编剧、爆款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编剧曾因署名问题将出品方告上法庭,最终胜诉,但这个过程却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今年年初,电视剧《滤镜》曾因署名问题陷入争议,对此,出品方的回应是:“未达到署名要求。”
余飞表示:“网络上关于编剧是否署名、被压价、骗稿等事情我都经历过,特别痛苦,我非常感同身受。”
国内编剧则处于“个体户”状态,缺乏集体谈判能力,维权成本高。“这行谁也不敢把后路堵死。”财财感慨。
尽管现状残酷,但变革的种子已在萌芽,最大的希望来自“影视工业化”的推进。
杨安指出:“以前大家觉得工业化就是建摄影棚、用新设备,但工业化的核心是‘流程规范化’。”如今,越来越多头部公司成立“创意开发中心”,将策划、资料整理、剧本写作拆分为标准化流程,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责任人与交付标准。
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减少署名与薪酬争议。例如,资料整理者可署“编审”,大纲撰写者可署“故事策划”,即使未出现在“编剧”栏,也能获得合理认可与报酬。这种模式正在取代过去“靠关系、凭口头”的混乱状态。
与此同时,AI(人工智能)技术正悄然改变编剧的工作方式。杨安透露,在某个历史题材项目中,团队已使用AI进行史料梳理与人物关系图谱生成。他认为,这将使底层编剧从重复性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转向更高阶的创意构思。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只会“套模板”“拼桥段”的编剧将面临淘汰。未来的编剧不仅要会写,还要懂技术、懂市场。
更积极的变化来自市场本身。观众不再盲目追捧“头部编剧”或“顶流明星”,一些小成本、高质量的剧集凭借扎实剧本脱颖而出,迫使片方开始重视内容本身,而非仅依赖咖位背书。余飞表示,平台近几年进步神速,对真正好的内容还是能认出来的。“如果剧本写得真好,即使没人知道这个编剧,过会的可能性也很大。”
此外,专业编剧公司的兴起也为底层创作者带来曙光。例如,专门做悬疑、公检法题材的公司,会培养专业编剧,抱团争取权益,改善生存状态。这些组织虽未形成全国性工会,但已展现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