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央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 记者杨瑞摄
患者在天坛医院完成急性期治疗后,可直接经救护车转至小汤山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患者入院后,首先会接受全面评估,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能力及认知功能等等,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方案,由治疗师负责执行。”神经康复科主任助理徐浩明表示。
据她介绍,患者每日康复时间约2小时,项目涵盖电刺激、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针灸、水疗等等。每周期康复治疗通常为25-30天左右,多数患者能有明显功能改善。
医联体模式下的“各取所需”
“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的合作模式并非新事物。
小汤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莉见证了康复中心从无到有的过程。她指出,这一模式得益于市卫生健康委、市医管中心的统筹部署。政策明确小汤山医院以康复为特色发展方向,与大型综合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差异化互补。
自2017年起,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北京市医管中心等多部门发文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家大医院和它周边几家小医院/社区卫生院,像“总公司”和“分公司”一样紧密地组合起来,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医联体内实行“双向转诊”:小机构首诊,疑难重症转至上级医院;急性期治疗后,再回基层康复。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 记者杨瑞摄
如此一来,专家“下沉”了、病情信息能共享、家门口就能看病开药、基层医护人员水平提高了,最终目的是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状态。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9.7%。
然而现实中,据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观察,因利益冲突、财务冲突、机制缺陷等因素,部分医联体合作松散,仅停留在“上级专家下来坐坐门诊”的层面,检查结果、病历处方等信息仍未实现互联互通,“双向转诊”通道也不畅通。
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多家社区医院发现,多数机构无法调取患者在二三级医院的诊疗信息,需患者自行携带纸质病历;也无法直接将患者转诊至大型医院。“我们挂三甲医院的号和患者自己挂号是一样的,没有优先权”,一工作人员坦言。
在小汤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得到了有效落实。除神经与骨科康复外,还通过与北京儿童医院、安贞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合作,拓展儿童康复、心肺康复、中西医结合康复等服务,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从60%提升至90%。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