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1 | 来源: 央视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
据小汤山医院运动康复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何件根介绍,除转诊无缝衔接外,医院在质量管理上实行“两院一科”模式:积水潭医院专家每周定期参与查房与会诊;康复治疗师每月轮换驻点,确保服务同质化,包括统一药品目录与治疗规范。
合作还延伸至科研教学领域。何件根表示,小汤山治疗师会轮流前往积水潭医院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培训;双方还会定期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和文献学习活动,包括每周一次的专题学习和线上病例讨论等等。
“各取所需是合作成功的关键。”王莉认为,大医院需术后康复出口,小汤山医院则需外科技术支撑以强化康复品牌。
数据显示,北京市康复床位供给严重失衡,现有资源远不能满足神经疾病、骨科术后等患者需求。以脑卒中为例,康复床位缺口约4000张。民营康复机构虽存在,但部分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难以保障。因此,政府主导的医联体模式成为破题关键。
“领导重视与支持同样重要,”何件根补充,“这直接影响政策落地与医护人员积极性。”小汤山医院对派驻医师给予大力后勤保障,包括提供宿舍等等,消除其后顾之忧。
基层康复如何“接得住”?
随着康复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综合医院+康复医院”这一创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发展瓶颈。
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床位资源不足。小汤山医院作为区域康复枢纽,目前拥有不到400张床位,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此外,尽管康复中心与综合医院已实现检查检验资料共享,但手术记录等关键信息仍无法实时获取。按规定,患者病历需出院后7个工作日方可复印,因此康复中心往往无法及时了解手术细节,只能依靠人工查询。若医生繁忙或缺乏意愿,信息获取便可能会延迟。
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
双向转诊中,医生沟通的及时性也是一大挑战。主治医生因手术繁忙或群消息过多,往往难以及时响应康复中心的咨询。而且转诊患者可能经历多名医生交接,原主治医生不一定负责后续跟进,可能需多次周转才能找到最初的手术医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隐私保护与流程规范。现有医生们交流多依赖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不符合医疗信息安全要求,而正式申请需经OA系统层层审批,流程冗长。这种信息壁垒影响了康复治疗的连续性与精准性。
谈晓牧建议从机制与技术层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完善医医沟通机制,建立标准化信息查询与反馈流程,明确响应时限,减少信息周转环节;另一方面,亟需构建符合医疗安全标准的专用平台,支持手术记录、影像资料等关键信息的实时加密传输,提升双向转诊的协同效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