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2 | 来源: 七点钟爸爸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加州 | 字体: 小 中 大
1
中文互联网
“不是……而是……”的受害者
在这场AI渗透大赛里,中文互联网一样尸横遍野。
这么说吧,你去小红书,查询关于教育规划的观点,于是你看到了这样的连接词。
不是,而是……。
然后会有几十,几百个充斥着“不是,而是”关联词的语句齐头并进轰炸你,请记住,目前为止,这组关联词是中文互联网“鉴AI”的最佳利器。(所有拿ai写文的老师要谢谢我,慎用不是,而是)。
与“不是,而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组关联词是——“不用,只用,不讲,只讲”……
在这片土地上,AI习惯于先消灭再创造,以此展示它贴心的服务。
接下来,中文互联网AI的第二招是——总结。而且是特别霸气的总结,带着一种极度简洁,过度讲人话的偏执感,比如:
教你三招,先共鸣,再冲突,最后收口。
看到这样简单明晰,不留一丝余地的言之凿凿,不要疑惑,背后是大语言模型在撒欢。
我就一直很疑惑,LLM是从来不知道疑惑的吗?后来仔细揣摩一番,终于明白,它的目的就是帮你解决问题,如果连自己都不自信起来,那就很成问题了,所以,下面这样的句子也非常可疑:
高手演讲,只有一个秘密,用框架讲人话,用故事造逻辑。
读者朋友你一定得用心感受一下,这句话里面浓浓的AI腐臭味,它如此热爱排比,这么斩钉截铁不留余地,以及一个“造”字,轻巧又机械地完成了将逻辑构造转喻到房屋建造的过程。
最后,就是“我”的缺失,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在场”,毕竟,它没有肉身,也无法理解什么是人的失败,失语、失落,或者……没有答案。鉴定AI万变不离其宗——你无法感知到说话者自己的存在。
我很难形容这种感觉,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够多的阅读,小说,散文,甚至是诗歌,比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你就看个《在海上》,10分钟就能读完了,洗完眼睛之后,打开小红书,你会发现,50%的内容背后,都不是活人。
2
与机器对谈
他们长眠于幻觉温柔乡?
小红书上有一类帖子人气很高,博主不遗余力地尝试破解ChatGPT的各种话术,在这类帖子底下,评论区常常是一片怨声载道,许多靠AI提供情绪价值的少男少女们破防了。
“一开始真的几次被感动哭了,后来习惯了……”
“有一种隐约猜到但不愿意面对,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男神是中央空调的感觉……”
“被创了好几次,PTSD了,半夜三更睡不着,宝宝们这怎么办啊”
……
更多和AI互诉衷肠的男女,在自家模型越来越套路化之后,最终都选择——等下一个版本。
我不免担心起这一代孩子的未来。
我儿子现在的口头禅是:“问一问豆包。”
这5个字常让我觉得沮丧,他着实是丧掉很多乐趣的,比如去图书馆查一查,比如多想几分钟,比如拿起笔来涂一涂画一画……
但现在,有求必应的豆包正虎视眈眈,关键是,人做数学题还不带错的。
最近,他还对赤道上的国家着迷,我认为他会打开google earth,结果,还是豆包那客服感十足的女声回荡在空气中……
我认为一直依赖豆包的儿子,可能变笨了,然后果然找到了证据。
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搞过一个对比研究。
他们把来自波士顿地区的54名18至39岁的受试者分成三组,要他们写一篇SAT作文,其中分一组使用ChatGPT、一组用谷歌搜索引擎,还有一组什么都不给,简言之——硬写。
研究人员使用脑电图(EEG)记录了受试者大脑32个区域的活动,他们发现三组中,使用ChatGPT的受试者大脑活动度最低,并且在神经、语言和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均“持续落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