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3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终我确定解读这些物证与证人口述历史的方法,是以唯物辩证的方式,采用“以事聚人”的角度,而非“以人成事”。面对一位政治受难者,不需要完全搞清楚他个人一生的经历或想法,只需要透过这群人来聚焦自己想了解的那段时期的历史。这样也能避开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雾里看花的问题。
对于这段历史,另一个难点是要用什么心态去解读。我的想法是尽量客观、辩证。以蔡孝乾为例,他供出地下党员是真,但当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境,像“贪恋小姨子”这类情节就属于他人编造的了。而且,从更宏观的历史格局来看,即使没有蔡孝乾的叛变,两岸也迟早会形成现在的情况。因为在1950年代的最大影响因素是美国,冷战期间,它肯定会把国民党所占据的台湾拉入“反共”阵营,只要被困于岛上,“白色恐怖”兴起、信仰红色思想的人被害是迟早的事,届时即使不是这个蔡孝乾,也会是另一个蔡孝乾。因此,现在很多人上纲上线地批判蔡孝乾,把台湾地下党的不幸几乎归罪于他一人身上,这或许过于苛刻;对他的部分经历的抹黑杜撰,是为了给台湾民众留下他们“被国民党杀、被共产党骗”的印象,进而污名化爱国爱乡的共产党人。
至于要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我们是站在当时革命者和爱国者的立场说出当时的故事,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知晓这段被湮没或扭曲的历史真相。
2019秋祭,人民英雄纪念碑舞台,部分“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与家属
观察者网:说到扭曲历史真相,有不少声音指出追求“台独”的民进党以“转型正义”为名,刻意将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历史融进“二·二八”事件的相关叙述中。蓝博洲先生前不久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也曾批评道,“有一些人在别人的墓冢上插上自己的墓碑”。您能否向不甚了解这些历史的读者科普下,“50年代白色恐怖”和二·二八”事件相关叙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张晓霖: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前,我需先特别强调一个大背景:整个中国近代历史是没有断点的,有个明显的目标一直存在,即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早期是反对英、法、日、德等老牌帝国,后来加入美国。“反帝”与“反共”间的斗争长期存在。而帝国主义者之所以“反共”,原因之一是共产主义思想点破他们剥削劳动阶级的本质,且众多共产主义者既不能被钱收买,又不怕死,还能有效团结受压迫的阶级一起对抗帝国主义。换言之,没有外部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扰的话,近代中国的很多问题只是成王败寇的内部问题。也就是说,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国际冷战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历史悲剧。
再看“二·二八”事件,它的本质是地区性的阶级矛盾问题。当时台湾的老百姓其实想法很单纯,只是希望台上那些贪官污吏能下台。实际上同一时期大陆多地也有发生类似事件,比如我父亲的家乡山东,国民政府战后无法约束管控官员的贪腐无能,造成民生凋敝、民怨沸腾,因血腥压制工运和学运抗议,导致民众失望进而发动武装暴动,最后演变成国共的国家内战。也就是说,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只是当时大环境中的个例,不是孤例,只是现在很多人解读时过于聚焦台湾。那时确实也有人希望能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但其中不少人是支持红色思想的。从这角度来看,它也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看“台独”们的操弄,实际上,“台独”运动是破碎的,相关话语体系其实是1970年代美国人让一些“台独”人士回到台湾以后才慢慢形成的。他们钻了谢雪红在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共产党成立发表的一些文章里的空子,进行莫名其妙的推论,把“二·二八”变成“台独”运动的起点,把谢雪红扭曲成所谓“台独教母”。他们推崇的廖文毅,其所谓“台独”观点实际上也只是相较于日本殖民,希望台湾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而他本人也是支持中国统一的。对于红色思想在台湾推行的社会运动,民进党讲起来也是避重就轻,说成“台湾要地方自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