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3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02
马新贻的惶恐和死亡预感,来自于慈禧对他的“训示”。
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私下回忆说,慈禧当时嘱咐马新贻,要他密查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南京)后,太平天国的国库、天国圣库的金银财宝下落之谜,因为清廷一直怀疑,湘军抢掠了太平军的巨额财富,却刻意隐瞒不报。
另外,慈禧还要求马新贻,要贬抑湘军势力,削除湘军在两江地区日益膨胀的影响力。
但久经江湖的马新贻知道,这个“训示”意味着什么,对他来说,两江地区,显然是一块凶多吉少的“恶地”。
1864年,担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兼协办大学士的曾国藩,其属下的湘军最终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当时,属下拥军30多万的曾国藩,也达到了自己的军事政治巅峰,在当时,关于曾国藩是否会拥兵叛乱、自立为帝的疑虑,一直在清廷高层和慈禧等人心中徘徊不去。
因为当时,曾国藩控制着整个大清帝国最为关键的财赋来源: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四个省份的军事、行政大权,并且四省的巡抚李续宜、沈葆桢、左宗棠、李鸿章也都源自湘军系统;而曾国藩的大量部下,更是在两江地区,分别担任大小官员,关系错综复杂。
此后,在当时全国八名总督中,有三名是湘系(分别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另外四川总督骆秉章、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军关系密切;此外,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七名巡抚出自湘军,或与湘军有密切关系,至于担任各地官员的湘军将领,就更加难以计数。
▲曾国藩和湘军的崛起,让清廷惶恐不已。图源:网络
眼看曾国藩和湘军大权在握、巅峰鼎盛,清廷如临大敌,处处惶恐提防,并不断对曾国藩进行敲山震虎。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后,围攻天京的湘军主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急忙连夜上奏捷报,曾国荃原本以为会得到清廷重赏,没想到清廷下发的圣旨,不仅没有兑现咸丰皇帝在1861年临死前许下的“克复金陵者为王”的承诺,而且严厉批评曾国荃指挥失当,没有将太平天国一网打尽,以致让幼主洪天贵福等1000多人逃走。
另外,清廷还限令曾国荃查清,太平天国的国库、天国圣库的库存金银,并限期将财宝如数上缴朝廷。与此同时,清廷还严厉警告曾国藩,要其严格约束部下,不得骄纵淫逸,申斥中,暗藏着无限杀机。
对此,湘军的将士们当然不服。在他们看来,他们为大清辛辛苦苦保住江山,如今攻下天京,不仅没有赏赐,反而被严厉申斥。为此,湘军的将领如曾国荃、彭玉麟、鲍超、李元度等人,多次暗示曾国藩,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自立为王、干一场。
但还好,信奉忠君报国的曾国藩,并没有叛乱称帝的野心,从平定太平天国的1864年开始,曾国藩就开始急流勇退、自裁湘军,以博取清廷的信任。
03
但清廷,显然无法放心。
为了瓦解分化湘军,清廷先是支持曾作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编练淮军,让淮军从6000人,急速扩张至70000人,以与湘军形成分庭抗礼、相互制约之势;清廷并且让江苏、直隶、安徽、河南、山东、江西等九省四十一位官员,先后举办团练,通过扩大各个地方武装,来制衡湘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