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3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土坡为铜雀台遗址残存的东南基址一角 摄影/本刊记者 倪伟
1982年,张子欣来到此处,再也感受不到嵯峨、冲天之势。那年他到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工作,办公室就在金凤台顶,利用了村小废弃的校舍。他住宿、办公都在西厢房,水电不通,夜里点煤油灯照明。
张子欣老家在五公里之外的习文村,外婆家就在铜雀台周边,故而他从小就在此地玩耍,在金凤台顶的道观烧过香。夏夜纳凉时,村里老人摇着蒲扇,会说起曹操和铜雀台的传说。“老百姓都知道这里是铜雀台,但没把它当回事。”张子欣回忆。
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留下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东汉末年为冀州治所,是袁绍的大本营。204年,曹操趁袁绍势力内讧,攻占邺城。《三国志》裴松之注称,曹操规划了邺城营建,全然按照自己心意造城。他余生都在邺城度过,并遗令葬在邺城。
在政权动荡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邺城是一方重要的历史舞台,这座城数度易主,几代王朝苦心经营,筑城建宫,最终又被付之一炬,一片焦土。在十六国时期,邺城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都城;在北朝,东魏、北齐相继入主。到东魏、北齐时代,曹魏邺城已不够用,便在南部新建邺南城,南北两城一道城墙之隔,近似于“日”字。
直至北周灭北齐后的580年,北周权臣杨坚令大将韦孝宽彻底焚毁邺城,迁居民至安阳。次年,杨坚建立隋朝。邺城彻底衰落,土地上再无都市。
从曹操营建到杨坚焚城,其间三百多年,邺城仿佛历经几生几世。建安七子在此开创建安文学,曹植于此七步成诗,蔡文姬在铜雀台奏响《胡笳十八拍》,多年后,《兰陵王入阵曲》也在城中高奏。杨修、石虎、高欢……这些着名历史人物,在邺城粉墨登场,热闹非凡。
直到张子欣进入文保所,童年那些模糊的传说、散落的旧瓦,才与遥远的历史接通。张子欣今年81岁,历任临漳县文保所主任、《临漳县志》主编,研究邺城历史文化40多年,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老百姓捡到古朴的旧砖旧瓦,会送上来给他们,他们随手给一些奖励。久而久之,文保所积攒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邺砖和邺瓦。
张子欣经常独自站在台上,放眼望去,满目萧条。金凤台和铜雀台遗址之间,当时还保存着城墙基址,地势高于周边,无法开垦农田,一直荒废在那里,长满杂草。
“俯视脚下一片荒凉,就想: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感慨的是邺城的衰败,也惋惜邺城研究之不足。这座六朝古都,中国大战乱、大动荡、大融合时代的一方舞台,终究繁花落尽,鼓角争鸣远去,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望。
直到1983年初秋,两位考古专家从北京来到金凤台下。从此,一切都改变了。
寻觅曹操踪迹
1983年10月3日,张子欣和文保所同事骑车赶到讲武城,迎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徐光冀和顾智界。两位专家先坐火车到邯郸,再转汽车到讲武城,最后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沿着漳河北堤一路颠簸,抵达铜雀台遗址。
徐光冀曾回忆,初见三台时,金凤台的东边和北边砌了围墙,西边和南边无任何遮掩,夯土台上长满荆棘和荒草,夯土裸露,风一吹,尘土飞扬。
就在这片飞扬的尘土中,邺城考古拉开了大幕。
此前,邺城遗址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在历史上,邺城是一座常常被忽视的“六朝古都”。原因之一在于,这六朝都较为“短命”,邺城的都城岁月,加起来只有120年左右。另一个原因在于,自隋代以后,邺城便成为一片荒地。往后的时代里,邺城的代称是空城与荒城,诗人写到邺城,总是唏嘘不已。
1957年12月,考古学者俞伟超曾在邺城做了5天调查,他在《邺城调查记》中记录称:“邺城旧垣,地面荡然无存。”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日本(专题)学术访问团赴中国古都遗址实地考察,并与中国考古和历史学者座谈,他们提出一个观点:日本早期都城不仅模仿隋唐长安城,还能追溯到更早的南北朝都城,比如邺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