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3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海外学者的关注,提醒甚至激励了中国学者。在学术百废待兴、考古工作千头万绪、人手也捉襟见肘的时期,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队长徐光冀是史前和青铜时代考古专家,被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考古学家夏鼐点将,转移战场。
上图:1986年,考古人员在邺城朱明门遗址工地。中间举左手者为徐光冀。供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下左图:邺城遗址出土的汉魏时期陪葬用明器绿釉陶灶 图/视觉中国
下右图:临漳县出土的汉魏时期铜弩机 图/视觉中国
初到邺城遗址那天,自行车在金凤台下停住。邺城考古从这里起步。三台的位置基本是清楚的,一千多年来,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口传之外,也有其他证据,比如金凤台前矗立着几块古碑,一块元碑上便记载了金凤台和铜雀台之名。
以金凤台为基准,正北方60步为铜雀台。如今铜雀台遗址的位置,与史料对三台方位和规模的记载吻合。再往北60步,就是冰井台,但遗址已丝毫不存。
徐光冀定下的第一个目标,是确定邺城方位。找城关键是找城墙,史料记载,三台建在西城墙北段,这是最醒目的坐标。“最初的目标,就是从金凤台南北开始,找邺城西墙,钻探到夯土,就一直追。也想找曹操所说的长明沟,长明沟据说就从铜雀台下穿过。”张子欣回忆,但勘探极为不顺,洛阳铲入地,几米深都是河水冲来的泥沙乱土。
最大的障碍,是漳河造成的。漳河原在邺城城外西北五里,曹植曾经“临漳川之长流”,宋代改道后,河道穿过古邺城,侵蚀建筑基址。三台基址西侧都被河道冲毁,最北的冰井台遗址,被冲得不剩任何遗迹。因此,此地流沙层极深,地表之下八米依然为沙层。
“工作难度这么大,为啥偏要考察这个邺城呢?”有一天晚餐时,张子欣忍不住问道。徐光冀笑而不答。晚上,张子欣到徐光冀屋里闲聊,徐光冀才慢慢说起,邺城考古的困难,来之前早已料到,但邺城着实重要。
徐光冀耐心解释道,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规划得都不对称,都城内宫殿布局分散。但隋唐长安都城及以后的都城,规划布局都非常整齐,中轴对称,分区明显。这种划时代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很可能就在邺都。“邺城考古是经过长期酝酿,配备了强有力的队伍,才过来的。”徐光冀说。
最初数年,考古以钻探为主,在这片被河道侵蚀的土地上,考古队员改造钻探工具、创新钻探方法,艰难找到断续的城墙。民间传说也成为重要线索。比如村民说某地从来不被水淹,传说中地下有“避水珠”。考古队员听出异样,果然钻探到一段城墙。张子欣解释,是因为地下有坚硬的城墙夯土,河水冲不垮,地势便高于四周。
考古队工作三年后,基本弄清了邺北城和邺南城的分布范围和基本结构。其中邺北城呈横长方形,东西约2500米,南北约1700米,七座城门位置确定,东门和西门遥相呼应,13米宽的东西主干道连接两门,贯通全城。
一座结构分明、布局严谨的古都,面目逐渐清晰。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