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3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邺镇村的所在,属于古邺北城。王振兴开车从铜雀台遗址到邺南城遗址,距离一公里。如果回到北朝年间,他位移的距离是从邺北城西北角往南,到达邺南城核心的宫城。
夕阳西下时,在邺南城遗址,施工队正在铺地,他们用石板在广阔的平原上铺出了一片小广场。广场方方正正,尺度谨严,勾勒出的形状,是邺南城皇帝寝宫的基址。
这里正在建设206号宫殿展示工程。206号宫殿是正式发掘的第一座邺城大型宫殿,也是发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完整的宫殿不会再重建,人们可以站在基址的中心,眺望北方,四野茫茫,再往北,穿过树林和村庄,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坐落着邺城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内展示的微缩场景和邺南城朱明门建筑结构复原 图/中新
这条中轴线,在中国都城史中,意义非凡。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沈丽华说,以邺南城正南门朱明门为中心,向南至外郭城正南门,向北直抵宫城正南门,然后穿过宫城前朝礼仪中心太极殿、昭阳殿,抵达后寝的核心殿址,这条超长的轴线,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城市轴线,为唐宋以后历代都城所承袭。
“邺城遗址最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都城规划。”沈丽华说。邺城都城制度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史学家陈寅恪、考古学家宿白对此均有高度评价。“起自三国时期曹魏邺北城,经北魏洛阳,到东魏、北齐邺南城,终于隋唐长安城所形成的‘单一宫城居北、中轴对称分布’的都城格局,被学者们肯定为中古都城的典范。”他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第二任队长朱岩石曾说,一个建筑、一组建筑乃至一个宫城具备中轴对称特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整个都城较严格地采用明确的中轴线规划思想的实例,通过考古证据,可以上溯到曹魏邺城。
邺城规划的另一大贡献,是确立了后世宫城的形制——单一宫城。在邺城之前的都城中,宫城分散分布,以至于十分庞大,西汉长安城中,宫城面积占整个都城三分之二。东汉时,宫城缩小,让位于其他城市功能区。曹操规划邺城时,顺应这一潮流,将宫城集中在邺城北半区的中部,且遵守中轴线布局。
徐光冀最初带到邺城遗址的那个问题,终于得到完满的解答。
曹操主持修建的邺城,体现了科学的规划思维,一改此前都城宫殿分散、道路弯曲、交通不便等种种毛病。邺城北半区突出政治功能,布局宫城和官署区、贵族居住区、皇家园林区;南半区突出经济和生活功能,设有里坊。
邺城虽然不存于世,但后世历代都城,直至明清紫禁城,大多以邺城为“样板间”。朱岩石说,中轴线规划思想、单一宫城制度、空间功能分区设计理念,具有顽强生命力,东亚古代都城也体现了这样的都城规划要素。
邺城的多方面影响,在后世回响不绝。历朝历代,人们将铜雀台视为三国时代的代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唐人王勃借此感叹繁华消散:“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杜牧借此感慨历史的波诡云谲:“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39年,唐开元年间,诗人岑参作了一首《登古邺城》:“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此时距离邺城终结都城使命已过三百多年,但文学中的邺城却生生不息。
在诗词之外,邺城的砖瓦也意外“走红”。后世传言,邺城砖瓦质量极高,用邺城旧砖瓦做的砚台,以“铜雀瓦砚”“冰井砖砚”之名,成为文人案头的奢侈品。但据张子欣的研究,曹魏邺北城的瓦片很薄,空隙大,不宜制砚,真正厚重结实、宜于琢砚的,是东魏、北齐的瓦。后世流传的“铜雀瓦砚”,绝大多数为附会之物。-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