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5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驳斥安世中国不受荷兰总部控制为不实消息,好比一对打到大庭广众的冤夫怨妇中,掌管锅碗瓢勺和房本的一方大喊“离婚、分家”,另一方说“不实消息,还是我在管家”。值得注意的是,荷兰安世在质疑安世中国现在用德国和英国晶圆生产的芯片不保证是正品,可能暗示不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这是下三滥的招数,也是没用的招数。除了事实独立之外,安世中国今天生产的芯片与昨天没有不同:同样的晶圆来源,同样的产线工艺,同样的产品设计和分销渠道。荷兰安世只是在挽尊,试图在舆论上夺回主动权:“我才是真安世!”
荷兰安世对新产品的质量与认证的质疑并非全无依据,但认不认这个道理不取决于荷兰安世,而是取决于世界各地的用户。质保和售后服务不是问题,毕竟这方面安世中国就能提供。欧美汽车公司在感情和习惯上可能更愿意让荷兰安世补上安世中国禁止出口后的缺口,但需要立刻马上,而不是4-6个月甚至一年之后。毕竟,如果停工到那时工厂的坟头草都枯了。
安世中国已经把分家后的小家安排好了,荷兰安世还没有,而且安世中国将成为荷兰安世头号,也是最危险的竞争者。
荷兰政府可能会回到要求闻泰出售安世股份的老路,这次闻泰未必不同意,但出售的安世里不可能包括安世中国。这牵涉到资产和债务分割等繁琐事务,还将牵涉到客户关系、分销渠道、竞争条款。时间是一个大问题,在荷兰安世与安世中国反目成仇、荷兰安世前途高度不明之后,谁来接盘是更大的问题。
安世品牌权是另一个问题。闻泰和荷兰安世之间谁都不会轻易放手,用户其实都清楚两边底细,最后可能是协议下各自重建品牌,比如“中安”“荷世”什么的,反正安世本来就是从飞利浦半导体到恩智浦到安世一路过来的,再换一次品牌不是大不了的事。然后两边楚河汉界,大战三百回合。
现在安世中国恢复了芯片出口,但仅限“符合条件的用户”。军用客户当然不在其列;至于民用客户,是否“符合条件”只有中国有权认定。安世中国若以“荷兰安世停供晶圆”为由,采取节约库存、选择性供货的策略,也完全正当。反过来,荷兰安世想恢复供片不仅难以实现,即便恢复了,也既无法掌控安世中国的产品流向、缓解欧美车厂的燃眉之急,反而等于帮安世中国更平顺地过渡到鼎泰匠芯等国产晶圆,等同自掘坟墓——这是个无解的两难。
车规级芯片在制程上很多并不高端,尤其是功率芯片
荷兰更深层的考量,是尽量把安世及其所代表的芯片能力留在欧洲。在工业4.0时代,欧洲已显落后,安世是所剩不多的“阵地”之一。美国所谓“50%穿透性规则”只是暂缓而非取消;荷兰看似迈出最艰难一步,最终却又缩了回去。原因很简单:闻泰与安世中国的前面只是在“惨胜”和“大胜”之间做选择,而荷兰安世就只能在“小败”和“惨败”之间做选择了。若荷兰安世继续一意孤行,只会“有失无得”。
荷兰政府不敢面对中荷关系全面恶化的后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相对于西方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及现在的时候,荷兰就因为向台湾(专题)出售两艘潜艇,而遭到中国严厉制裁,尝到苦头,被迫承诺停止对台军售,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
现在荷兰侵吞中国资产,尽管中国除了禁止安世中国产品出口、谴责荷兰政府“一意孤行”之外,还没有施加任何政府层次的制裁,但荷兰乃至欧洲已经感到脖子后一阵比一阵发冷。毕竟此事的影响涉及中国海外资产的保护,影响同样不止于荷兰。
重要的是:一说起海外资产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派航母”。“安世之乱”显示,中国保护海外资产的工具箱很大很强,在外交抗议和“派航母”之间有很多选择,而且中国敢用、善用这些选择。这是强大的标志,只有弱者才会二极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