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6 | 来源: 大何日拱一卒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大环境的凉意,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习惯。
过去手头宽裕时,一点小毛病可能就直奔大三甲图个心安。
现在,更多的人选择“捂紧口袋”,小病能忍则忍,或者去社区医院、线上问诊解决。
这种消费降级,直接导致了大量非核心、非紧急的医疗需求被抑制,尤其冲击了那些定位不上不下的基层和县级医院。
其次,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变化,来自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这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过去医院的盈利模式很粗放,多做检查、多开药,收入就水涨船高。
现在不同了,DRG/DIP(按病种付费)的推行,意味着治疗某个病,医保只给一个打包价。
治好了,省下的钱是医院的利润;超额了,医院就得自己承担亏损。
这种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降本增效,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
但它也彻底改变了医院的生存逻辑,从“多做多赚”变成了“省着做才赚”。
实际上由于各地财政状况不一,医保基金的回款周期被不断拉长。
医院垫付了药品、设备、人力的成本给病人看病,却迟迟等不来“回款”,现金流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就像一家企业,销售额看着不错,但应收账款堆积如山,随时可能倒在资金链断裂的路上。
巨大的成本压力,最终会像水一样,顺着管理层级传递到每个科室,再分解到每位医生的绩效上。医生的收入,自然会受到影响。
不过我个人是支持国家下大力气医改。
再不改,我等老去可没人兜底了,光靠国家撑着老年社会的看病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后,我们还要把视线拉回到医院自身。
回看前些年,在房地产和基建大发展的热潮中,很多医院也卷入了规模扩张的“军备竞赛”。
新院区盖得一个比一个气派,昂贵的医疗设备一台接一台地买。
这些投资在当时看似风光,如今却变成了沉重的债务和高昂的固定运营成本——无论有没有病人,大楼的维护费、设备的折旧费、员工的基本工资,一分都不能少。
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
一头是需求端的收缩(人们看病更谨慎了);
一头是支付端的改革(医保控费越来越严);
中间夹着医院自身背负的历史包袱(高额的债务和运营成本)。
再加上药品集采的改革,切断了最后一条传统的盈利路径。
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医院的亏损就成了必然。
所以,医生降薪,并非一个孤立事件。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是整个医疗系统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进入深度调整期所表现出的一个最直接的症状。
旧有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而转型期的阵痛,正实实在在地传导到每一家医院和每一位医生的身上。
时代的浪潮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时代浪潮下,受到影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