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8 | 来源: 法治日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有些内容成年人看了都觉得不适,更何况3岁的孩子。我很担心这类视频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梁先生说。为了屏蔽这类内容,他曾尝试投诉视频、点击“不喜欢”,但相关内容仍会被持续推送给孩子。
浙江省的俞女士也发现,孩子在观看超级飞侠、奥特曼等正版动画片后,平台会自动弹出一批颜色鲜艳却毫无营养的衍生视频,其中不乏“奥特曼怀孕”“小猪佩奇打骷髅”等暴力恶搞内容。
俞女士担忧地说:“我担心长期接触这类短视频,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现在他对篇幅稍长的绘本、书籍已经有了排斥心理,根本没有耐心看完。”为了减少这些不良视频对孩子的侵蚀,俞女士不仅向孩子反复强调这类视频的危害,还尽量下载正版动画片供孩子观看。“平台审核太不到位了,这种恶搞经典动漫角色的视频应该被严格限制。”
有一名曾在某视频公司任职的受访者向记者透露,其前公司就在制作这种类型的视频,旗下几百个视频号都在持续推送“邪典动画”。这类视频实际是将经典的动漫人物进行二次创作。AI技术的普及大幅降低了制作门槛。使用AI生成的视频色彩鲜艳,更吸引儿童。“未成年人流量在平台占很大比重,这类视频不仅曝光度高,流量表现优异,甚至能获得平台支持。这类视频在创作时为博取关注,内容套路化严重:以动漫角色为外壳,填充恋爱情节或暴力冲突、混战场面。由于儿童的判断能力有限,容易信以为真。”
这名受访者还强调,平台算法助推不良内容形成传播闭环——“孩子一旦刷到观看,平台就会推送更多同类内容。”
另一类“邪典视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歪曲和污名化的。比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在进行“魔法战争”,《三国演义》两军对垒演变成“激光大战”等,经典作品的核心内涵被彻底颠覆。
有专家指出,AI魔改对经典的伤害早已超越内容层面,它将“低俗猎奇”包装为“趣味创新”,逐步侵蚀文化传承与下一代成长的健康土壤,甚至可能在他们心中埋下“经典可随意解构”“历史可肆意戏说”的错误认知。
AI魔改催生畸形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有关帖文和短视频平台评论区,有许多用户公然教学如何用关键词让AI生成大尺度图片,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未成年人。比如在“×梦”等AI工具上,虽然直接用“未成年人”“儿童”等关键词无法生成敏感照片,但如果替换成其他关键词,即可免费生成包含性暗示等元素的“二次元”风格的儿童软色情图片,甚至出现“儿童怀孕”等恶劣内容。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一些AI魔改内容已经实体化,逐渐“侵入”现实世界。
比如,以“外国山海经”为关键词在电商平台检索,有不少形象被印在衣服上或做成盲盒、积木等产品售卖。有些商品标签直接标注“给孩子的礼物”“儿童玩具”等词语。还有些商家表示可以制作AI生成手办定制照片,商品展示图衣着暴露、动作挑逗,并且未作年龄区分。
“外国山海经”衍生出的相关产品还会引发未成年人之间的“隐性”攀比。韩女士介绍,这种盲盒价格便宜的单价仅一两元,价格低廉却在孩子间引发收集热潮。“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如果别人有自己没有,孩子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遭到排挤。”
记者在多家网购平台检索“山海经玩具”发现,这类盲盒产品销量较高。某店铺一款包含24盒的盲盒公仔售价仅11.99元,付款人数已超2万,低廉的价格与可观的销量进一步助推其在校园中的流行。
此外,还有一些知名游戏IP推出与“外国山海经”联名的盲盒、卡牌。有小学教师反映,学生频繁向家长要钱,只为购买同学手中的“外国山海经”卡牌——这类卡牌已成为小学生群体中的“社交货币”。据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店主透露,此类卡牌的销量远超其他品类。
“希望平台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我们家长也要负起责任,把不良AI魔改内容隔绝在外,让技术发挥正确价值。”采访中,有家长如是说。
新闻链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5年对全国7个省份的8500余名未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未成年人使用过AI。有两成多的未成年人存在“想依赖AI,不想自己思考”的惰性,两成多倾向于“只和AI聊天,不愿与真人交流”,还有两成多因为过度使用AI感到焦虑。这些数据暴露出未成年人接触AI易产生影响独立思考、抑制真实社交、依赖与沉迷等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