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8 | 来源: 蓝血研究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任正非 | 字体: 小 中 大
我们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凝聚一批科学家,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我们5G的标准就是源于Arikan教授十年前发表的数学论文,为致敬基础研究和探索精神,我们专门在深圳总部举办了颁奖仪式,向Arikan教授颁发特别贡献奖。Arikan教授说“作为研究人员,最大的奖励莫过于见到我们的构想成为现实。”现在英国剑桥大学要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怎么把一个数学公式比较快地变为人类的一个通信标准?他们说,这一定是很好的案例。
现在是吸纳全球人才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高校要敢于敞开胸怀,拥抱大量的科学家回到中国。如果还在韬光养晦,不举起旗子来,科学家看不到你们的大计划就不来了,计划是人做出来的,有了人才就有了未来。大学没有必要太低调,要加强开放合作,这样人才才会成群而来。国家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校要成为第二次人才大转移的战略高地,促成基础研究的井喷。
三、基础教育很重要,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华为的公益宣传片《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说的是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要“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逃难,逃到了乐山,面对着雪山和喇嘛庙,继续讨论原子能科学。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学院)逃难,还把2000头良种牲畜带着西迁,炮火中继续做实验教学。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受到威胁的时候,仍然坚持科研教育。现在国家有钱了,第一个要振兴的是教育。钱投到房子,二三十年就旧了,但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孩子就成博士了。国家的实力不是房子,是优秀人才。俄罗斯七十年前的电影《乡村女教师》,我前几天重看了一遍很感动。一定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们第一代革命家全都是师范学校出来的,要让优秀的人才去读师范,从基础教育抓起,国家才有未来。
教育的开明,使整个国家强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的,关键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什么时候起跑不要紧。孩子在十岁之前不要去灌输“1+1=2”,他能明白一根筷子加一根筷子等于两根筷子,不等于知道“1+1=2”,这是逻辑学。但是等到了五年级自然就会懂得“1+1=2”。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就应该自由的发展,要让他自主决策,做错了就纠正回来。他来回多错几次,就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了。做科研也是这样的,要能自主决策。
在高校学科设置上,我特别支持你们重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不仅仅是技术,还应该以统计学为基础。大数据需要统计学,信息科学需要统计学,生命科学也需要统计学。国家要搞人工智能,更要重视统计学。统计学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以统计学为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两弹一星创办的大学,参与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研计划,现在国家投资的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中,建设好了,你们把实验室开放出来给大家使用,让人才倍出。科研经费一部分用来调研、买仪器设备、买图书资料,也要考虑给教师、科学家提升一点收入,把办公室、实验室修得好一些。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就是在一个荒坡上建设出来的。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