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9 | 来源: 精英说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凭着10年的语言知识积累,1978年恢复高考后,金立群顺利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金立群只有29岁,没有读本科,成为特殊时代第一届英语研究生,主修英美文学。两年以后,他以优异的学术成绩顺利毕业。
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他并没有走上文学路,而是听取了恩师许国璋建议,去了财政部,因为“中国当下更需要经济和金融的人才”。
随后,31岁的金立群被委派到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工作,借着英语这门工具,迈入了经济领域的大门。
1983年,金刻羽出生。对父亲金立群而言,这也算是中年得女,备受宠爱。
当时父亲还处于事业沉淀期,虽然没有登上更大的舞台,但多年在财政部工作,被业内称为“学者型官员”:“富有文人雅士的知识,做了财经领域的管理者。他永远在向历史学习,从不停止往前看;他是金融界的实践者,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比广博的知识作为坚实的铺垫。”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金立群也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女儿。
“我爸对我长大以后做什么,并没有太多的规划,但从小时候开始,他就培养我的好奇心,我在父亲爱文学的习惯熏陶下,也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在个人成长方面给了我很多空间。”金刻羽面对记者时,言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也正因为放手让金刻羽去探索,她并没有苦读书和死读书,反而对文学和体育很感兴趣。
每次下班后,父亲吃完饭阅读,或者进行户外运动,金刻羽也加入了父亲的精神食粮世界。他们经常结伴聊天,不过很少言经济,而是会讨论文学、外交、国际政治的现状。
在父亲看来,讨论经济问题需要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求真严谨的态度,当孩子不具备专业知识时,往往本着严谨务实的精神,不会让她过早接触。-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