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9 | 来源: 精英说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这种严谨的精神也反映在他读书的细节里。90年代,金立群翻译《摩根财团》,自己就是挤出空闲时间,历时二载,校对三遍。
他助译的《英国诗歌选集》作品,豆瓣评分高达9.9分。但他只做注释和题解,不翻译。读者的评价是:迄今为止中文注释英诗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孩子尚且处于启蒙成长阶段,具有较为强烈的模仿意识,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氛围,都在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的第一认知,这也深刻影响孩子长大后的职业选择、做人行事。
父亲深厚的文学功底、多维度职业选择及细致严谨的精神都深深影响金刻羽此后的人生轨迹。
金刻羽年仅14岁就决定独身一人,赴美留学。
“1997年的时候,高中留学生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我争取的原因是前往国外接受教育能够给我更多的空间去思考问题,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这比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试卷和攻破题目更适合我。”
来到哈瑞斯曼私立精英高中后,她度过了日后都用“忍受短期痛苦”来形容的高中三年。
她生活在寄宿家庭,但却生活很艰难。“纽约的确和美国其他很多城市不太一样,冷酷缺乏人情味。对刚离开家乡和父母的14岁女孩而言,适应起来的确艰难。”
这里的圈层都属于小团体型,国外留学生基本融入不进去。环境也稍微有些混乱,很多高中生都开始出入酒吧等场所。快速适应高中环境,需要她有极强的自制力和勇气面对。
得益于跟随父亲养成的阅读习惯,这三年金刻羽都用阅读来度过漫长且孤独的时光,并通过努力拿到了全额奖学金,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赴哈佛留学。
2000年,金刻羽进入哈佛大学读本科,本对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人文学科感兴趣,有意选择文学专业,但在犹豫之后,她还是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了经济专业。
大学期间,时间充裕且自由,在自己身边,有知识丰富、聪明有才学的同学,还有很大的课业压力,但金刻羽始终珍惜读书时间,不仅立志学好本专业知识,还选读了专业课之外的课程,丰富知识结构,养成跨学科多元思维:语言、艺术、音乐、历史、人文、哲学……
此外,为了纾解压力,她学会修养身心,一直弹琴,时常在学校走廊尽头,她一弹就是几个小时,长此以往,也让她养成了高度专注和自律。
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专注坚持,她于2009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同年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工作,凭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要知道,《美国经济评论》是经济经融学的 Top 1 刊物,投稿接受率只有7%。在学术界,家庭背景都是虚的,学术成绩才是实力的硬性指标,所以金刻羽年纪轻轻拿到终身教职,更多依靠的还是自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超级努力和超级自律的,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家庭不是必要条件。”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