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3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另外兩條反擊措施則都是關於農副業——水產品和牛肉。
因為福島核污水排海計劃,2023年8月中國全面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而此前壹年(2022 年)日本對華出口海產品為871億日元(39億元人民幣),占全部出口水產品的22.5%。
此後兩年,都處於冰封期,直到今年才開始解凍;11月7日,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公開表示,因中國禁運而中斷的水產品“已經重新開始出貨”,但就在同壹天,高市早苗的發言引發中方反對,僅僅11天後,中國再次事實上禁運日本水產。
另壹個更為漫長的談判則是牛肉。2001年日本爆發瘋牛病後,中國暫停進口日本牛肉,其後經歷超過20年的漫長談判。2019年兩國壹度簽署動物衛生檢疫協定,但因為新冠疫情等因素未進壹步推進,直到今年7月,日方宣布中方關於日本牛肉的動物衛生檢疫協定“正式生效”,這被視為日本牛肉重啓對華出口的“重大前提”。
結果在11月漫長的談判再經歷波折,磋商再次中斷。而對日本而言,中國作為全球第贰大牛肉進口國,日本在20年間未能染指。
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簡稱“農協”)是自民黨最核心的傳統票倉和政治資金來源,其中日本海產品出口集中在北海道(扇貝)、東北地區(鮭魚、鱈魚)等自民黨傳統農村選區;牛肉生產同樣集中在九州、東北等地方票倉。
因此,這兩項反制措施,類似中美貿易戰中對美大豆禁運——都是利用農產品貿易的政治敏感性,對執政黨的農村選民基礎施加壓力,試圖迫使對方在外交政策上讓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注文字,2012 年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的事件引發中國抗議,憤怒的人群在各大城市走上街頭。圖為深圳的抗議人群。
信號烈度:遠超2012年釣魚島事件
作為中日關系惡化的連帶損失,日本民間非營利組織“言論NPO”原定於11月22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1屆東京-北京論壇延期舉行。
自2005年起每年舉辦,匯聚中日兩國政治、經濟和學術界人士。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間,論壇也改為線上舉行,從未完全取消。上壹次延期發生在2013年(釣魚島“國有化”事件次年)。
“言論NPO”代表工藤泰志在東京千代田區召開記者會,明確表示:“深切感受到中方態度的嚴厲”,而且“這次傳遞了遠超釣魚島問題的強烈信號”
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阪上凌太(Ryota Sakagami)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向媒體Asia Times表示,如果此次中國游客減少的程度與2012年相當,但對日本經濟和企業盈利的影響程度要比當年大得多。
在此氛圍之下,在中國也有不少聲音認為,應該使用“稀土”這壹有力武器。僅僅壹個月前,在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期間,中國威脅對美國進行稀土禁運。
而在更早的 2010 年,發生了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撞船事件後,中國對日本實施了事實上的稀土出口限制,實際操作中,通過海關“延遲通關”、加強檢驗檢疫等技術性手段,事實上停止了對日稀土出口約兩個月,當時日本90% 的稀土進口自中國。
那次時間之後,日本政府開啟稀土進口多元化戰略,與澳大利亞、越南、蒙古等國簽署稀土合作協定。目前,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從2010年的90%降至目前的60%。路透社的報道指出,日本已大幅降低對華依賴,再次禁運的效果將遠不如2010年。-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