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4 | 来源: 真故研究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雄,前几年一直未舍得购置新能源车,直到今年,才以25万元左右的价格入手一辆Model Y,因为它也降了价。他说:“几乎所有车型都降了几万块。有时候没在最想要的时候买成,会懊恼,但等等也不是坏事——价格规律,终会把你带到真正适合你的时机。”
消费观念的转变在年轻人中尤为鲜明。他们普遍对房子不再执念,对车子可有可无,却格外看重“如何让自己高兴”这件事。
喊“没钱”的是年轻人,喊“明天焦虑”的也是年轻人,可偏偏是他们,一手托起了一个火热的“演唱会经济”。
今年,林俊杰、五月天、孙燕姿、陈奕迅等众多歌手与乐团齐聚北京开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歌迷。仅前八个月,北京举办的营业性演出就超过四万场,观演人次突破千万,票房收入超过37亿元。仅鸟巢一处,万人以上规模的演唱会就售出243.5万张票,并拉动了周边吃住行游等约六倍的附加营收。
图 | 林俊杰北京鸟巢演唱会
年轻人还把泡泡玛特从300亿港币的市值谷底,送上了3000多亿港币市值的新高度。曾有许多投资人认为盲盒经济已过时,却没料到几年后的今天,年轻人依然可以不为爱情动心,却愿为一个搪胶娃娃倾注深情。
年轻人或许不再追逐米其林,却愿为19.9元一盒的黄油蛋糕“续命”,也甘愿在寒风中为40元一根的奶皮子酸奶糖葫芦排队。
消费,终究是一个带给人快乐的产业。
一部分人奔赴河北,开启百元大钞重拾购买力的性价比之旅;另一部分人则在北京“换挡吃喝”,不再执着于豪华餐厅的精致体验,而是钻进胡同巷口,在平价美味中深耕本地、再发现日常的惊喜。
北京消费究竟该如何看?
它绝不是“河北赚了,北京亏了”的对立,也绝不是北京城里过去那种“贵即好”的单一叙事,而是在回归理性与个性的交织中,重构属于这座城市的消费哲学。
人们不再盲目追逐消费的符号,而是在能力与心绪之间寻找自洽。该省则省,该花则花,为心动买单,为体验倾囊。这并非消费降级,而是一场更为清醒的价值升级。
北京的消费在变化,这是一件好事,就像一个生物体在自我进化那般。消费正褪去浮华,正显露出它最本真的模样——一种忠于自我、安于日常的从容选择。-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