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7 | 来源: 波波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虽然有种拾荒的感觉,但我现在每天还会刷一刷微博。毕竟很多时候,只有在微博上才能知道,韩松老师又点了哪家的重庆小面,郝倩老师传来了怎样毁三观的欧洲衰败的第一现场,王小峰老师搬运的洋甘菊对肿瘤的最新抑制研究,特别是转世过多次如今叫“做个乌鸦也好”的木老师展望楼市后续,诸如此类的光怪陆离,在微博还是有很多。
我手痒在微博上搜了下“微博冷清了”,微博智搜几乎在数秒之内就给出了答案:
“微博的活跃度下降是近期多个用户观察到的现象,表现为博主停更、互动减少、内容冷清。其背后原因复杂,主要包括:明星与饭圈文化式微,微博赖以生存的热搜生态受到冲击,明星发声减少,饭圈争议被监管收紧,导致内容吸引力下降;平台内容生态恶化,争议性话题和评论区戾气影响用户体验,用户因惧怕言论风险而“只看不说;用户分流至其他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等短视频或生活方式平台吸引了大量活跃用户,形成跨平台迁移;此外,算法推荐机制不够精准,信息流中充斥营销号与旧内容,削弱了用户参与感。尽管如此,仍有观点认为微博的竞争压力减小为坚持输出优质内容的博主带来了新机遇,只要内容扎实,仍能留住核心用户。总体来看,微博的‘冷清’是结构性变化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用更简洁的人话来说,现在的微博之所以显得冷清,是因为有质量的讨论消失了,大V们结伴而来,又结伴而去。留下的只有娱乐八卦、官方通报、极端情绪的宣泄以及饭圈控评。因此,现在的冷清不是公共性崩塌的开始,而是崩塌后的残余。
尽管如此,微博依然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公共舆论场,你要想围观昨天罗永浩和华与华未遂的约架,最佳观赏机位还是在微博。微博在快速事件传播、名人热搜、品牌公关和公共危机反应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公共讨论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更为碎片化和影像化。微博曾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公共广场结构,而取代它的新平台正在将这个广场分解为无数相互隔离的、算法驱动的兴趣圈层。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算法主导一切,复杂的社会议题被压缩成15秒的情绪宣泄或反转剧本,被快速切换和碎片化中被溶解,沦为情绪的素材或简单的口号。当公众失去耐心进行论证时,深度思考被感官刺激取代,公共讨论也就失去了其严肃性,公共舆论的土壤被娱乐化彻底沙化。
小红书的崛起,代表了另一种趋势。人们更关注具体的、个人的生活方式,用露营、穿搭、职场吐槽、旅行攻略回避宏大叙事,甚至以反消费主义的姿态滑入消费主义的无尽循环。这也许是年轻一代网民温和的逃避,但也未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一代人的公共记忆随着微博淡出而淡出时,那并非只是流量统计上的一次下滑,而是社会公共性结构的再一次蜕变。那个试图通过网络围观、理性辩论,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主义阶段,已经结束。
这提示着人们,网络公共性不像网络连接那样自动维持。它需要刻意的设计、制度的保护与文化的培养。
人们习惯把技术看作进步的同义词,忽略了所有技术系统都在塑形我们的社会结构。今天,用户从一个共同的中心广场,撤退到了各自私密、分散的小院子和娱乐场,当用户习惯了算法投喂下的沉默,圈层内的自嗨,跨越阶层、跨越圈层进行对话的能力和意愿也不复存在。
当我们再一次面临重大冲击时,人们必将为因缺乏共识机制而付出代价,再一次地表现为茫然与撕裂。-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