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27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莱萨杜巴利奥修道院,葡萄牙波尔图,2024 图/一言一吾 i-Talk
朱丽康告诉《南方人物周刊》,拍摄纪录片时,正在施工的修道院扩建项目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扎用了最简单的材料,但给人的感受非常丰富。”低矮的白墙建筑为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修道院赋予了轻盈的韵味。简洁的墙面、狭长的窗洞,被垂直线条分割的光影,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微妙对位,让人一时分不清它们究竟是被建造出来的,还是原本就生长在那里。
这是西扎的建筑常给人的错觉,像在时间中凝固的地貌。仿佛它们的到来不过是轻轻地在大地上添了一片光影、一抹色彩、一种呼吸。西扎用变幻的光影将场地、文化和记忆载入他的几何世界。
在以人为焦点的主流建筑叙事中,西扎的克制和“消失感”成为一个反常而有张力的特质。他很少在访谈和演讲中强调自己,更愿意让建筑说话、让场地回答。在诠释作品时,西扎也会把自己排除在外,把项目当作独立的命题。西扎说,他的建筑中“没有我”——这不是在否定创作者的声音,而是对场地和历史经验的尊重。在他眼中,只有建筑师的个性主动退让,生活和文化才能成为主角。
白色是西扎的设计中最突出的要素,但他不认为这是一种风格。“我听过很多次,说我让一切都变白了。我把它变成白色,是因为我觉得它必须是白色。”在地中海沿岸的葡萄牙,粉刷白色石灰的外墙可以反射光线、抵御热浪。但西扎的白色超越了功能性,它勾勒出形体的轮廓,凸显光线的变化,让空间在纯净中浮现。
对西扎而言,颜色从来都不是预设的答案,而是与环境的对话。他为杭州建造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选择了自然古朴的砖红色,而在宁波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则出人意料地运用了大面积的黑色。“不是纯粹的黑色。”西扎解释,建筑外墙波纹铝板的色彩实际上会随着周围的光线而变化,在特定的天气和时间会呈现为璀璨的银色。“它是我脑海中的黑色,来自东钱湖湖水的深度。”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浙江杭州 图/Fernando Guerra
西扎说,他的很多选择都源于直觉——那些看过的建筑、环境,虽记不清细节,却在设计时自然浮现。“我们不能有意识地操作灵感数据库,但它们在潜意识里,神秘的是,当我们需要时,它就来了。”
作为西扎近50年的合伙人,卡洛斯·卡斯塔涅拉见证了他的无数灵感转变成方案的时刻。“他从不计较这些想法诞生自何时、是否符合最初的预想,有些想法早已被他的思维重塑,演变成全新的创意。”2025年11月,卡洛斯在上海出差期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在卡洛斯眼中,西扎随时都在观察和记录。“他总是在‘工作’,运用他快速绘制精美草图的技巧。他甚至从丑陋的事物中学习。他将这些储存在他大脑中的巨大档案库里。在需要时运用它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