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0-11-28 | 來源: 新民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已過上規律的家庭生活
世界學界公認的數據顯示,同性戀者占總人數的3%-5%。相對於主流異性戀而言,同性戀始終屬於邊緣人群。迫於家庭或社會的壓力,大多數同性戀者都會選擇在主流社會中扮演異性戀者的角色。
“只要結了婚,就不再有人懷疑你,對家人也算是有個交待了。”“江蘇同志網”負責人君君已經“出櫃”。2007年,他上了蘇州電視台的節目,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君君今年29歲,早在上初中時就對同性有特殊的感覺。2005年,他給壹位男同學的表白信無意中被家人發現,父親打了君君壹巴掌。家人寧願相信河水倒流,也無法相信兒子是個同性戀者。為了給家人壹個交待,他最後和壹位女同性戀者領證結婚。
君君的這個辦法叫互助婚姻,也有人稱其為“假鳳虛凰”。這種婚姻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組建家庭,沒有實質性的家庭關系,也沒有共同財產,雙方依然保持完整的自我,“只是借助婚姻這種形式做殼,來抵擋家庭和社會對其婚姻方面的要求。”
然而,張真和英梓卻表示,他們不會接受互助婚姻,“我們已經辦過婚禮了,而且我們過得挺好的,怎麼可能再去和別人領證呢?”
現在,張真和英梓已經住在壹起。張真每天上班下班,英梓負責買菜做飯,如果有酒吧邀請演出,張真不僅負責接送,還會把英梓的衣服和化妝品全部備齊。“需要穿什麼衣服他會提前准備好,我直接拿就行。表演結束他會把化妝品收拾好,該擺什麼位置他都清楚。”英梓說。
見家長是最大的難題
張真和英梓壹直小心翼翼地跟父母隱瞞自己同性戀的身份,走在馬路上也很少牽手,可他們很清楚,“現在不讓父母知道,主要是怕他們接受不了,無法承受親朋好友的壓力。不過,這種事遲早要和家人說清楚的。”見家長,這個在異性戀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是擺在張真和英梓面前最大的難題。
事實上,今年10月份,英梓已經和張真回過壹次上海老家,但身份是“小兄弟”。在上海,壹舉壹動都在父母眼裡,兩人根本不敢有曖昧的語言和動作。張真不敢想象,如果下次兩人再回上海,當初的“小兄弟”突然變成了愛人,父母會是怎樣的態度。
“我們也會壹起去雲南,見見英梓的父母。”張真有些無奈地說,到時候他們依然是“小兄弟”和“大哥”的關系,“只能先以這種方式摸摸底,取得雙方父母的好感,剩下的只能走壹步看壹步了。”
談到贰人和父母坦白的前景,很多人表示擔憂,“如果張真和英梓的父母能夠同意,那肯定是最圓滿的結局,但現實裡太難了。”“江蘇同志網”站長 “毒藥”對此深有體會,他10年前就已出道,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個“老油子”,雖然“毒藥”的家人如今已默認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可父親前段時間還是讓他去相親,“說就當試試看。他們依然不死心啊,想把我變成異性戀。”
對於這壹切,張真和英梓心裡比誰都明白。現在,這對戀人經常上網搜尋同性戀結婚的新聞,作為心理安慰。“以後的事我們真的無法預計,我們能做的就是每壹天都開開心心地生活。”事實上,張真和英梓能做的,就是把未來放在壹邊,但他們至少壹起生活在當下,像壹對傳統意義上的夫妻那樣,“這就足夠了吧。”(應當事人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本版圖片均由受訪人提供)
圈內人說
“同志”酒吧老板:“不為賺錢,只為了有個地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