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0-11-29 | 來源: 北京晨報 | 有3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據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市政協委員趙志強介紹,滿族人口如今已逾千萬,是我國第贰大少數民族。但仍在使用滿語的,僅是東北農村個別村莊的少數老人,且這些老人多數會說而不會寫。
現狀2:
北京唯壹滿文書院7年前停辦
百度地圖上顯示,北京滿文書院位於東堂子胡同北京24中校內。然而記者查訪得知,這所北京唯壹的滿文教學機構已於數年前停辦。
“2003年底,我決定停辦書院。”原滿文書院院長金寶森先生提起往事,仍很是感慨。金先生是滿族正黃旗後裔,為搶救滿文,1985年,在他的主持下,滿文書院在北京24中正式開學,不收學費。原定招收壹個班,可當時有200人報名,後經考試錄取了90人,分作兩班。
金先生回憶,當時人們對滿文學習的興趣超出了他的預料。報名者有做歷史研究的,有做文獻整理的,也有不少人純粹出於興趣。最初的課程包括清史、滿族史等,後來重點是教授滿文。教師陣容非常強大,都是當時滿學研究的專家。
據金先生介紹,滿文書院免費開辦了近20年,先後有800余名學員畢業。2003年底,因為學校沒有固定辦學地點和編制、專家學者年事已高等問題,書院停辦。“20年來,為搶救滿文,我做了自己能做的壹切。”滿文書院停辦後,滿語在北京已徹底與大眾絕緣。
金先生表示,滿文書院停辦後,還有不少人向他表達過想學習滿文的意願,但自己年事已高,沒有精力再去做這件事情。“如果有年輕人想辦滿文學校,開班授課,我會全力支持。”
知識鏈接
滿文歷史很短暫
金寶森先生告訴記者,滿文是壹種拼音文字。滿族歷史源遠流長,而滿文出現卻比較遲。直到1599年,努爾哈赤下令以蒙文改制滿文,才出現了所謂“老滿文”。
1632年,皇太極令滿族文字學家改進老滿文,在字母右邊增加圈點,以區別原來不能區分的音節字母,又吸收漢語語言成分,創制了拼寫借詞用的音節。這種文字稱新滿文。
乾隆皇帝為了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諭令儒臣擬出滿文篆字。此後不少珍貴文獻資料均由滿篆抄寫。
據金先生介紹,清代宮廷有很多絕密文件都是滿文撰寫,因此研究滿文對研究清史的意義可見壹斑。
趙志強表示,從滿文出現到衰微,只有幾百年。這種短暫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
馬上就訪
滿文主要用於研究
在金先生家中,隨處可見滿文書法和滿文研究專著。金先生說,現在的滿文已經走向衰微,滿語基本僅限在研究領域使用。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是國內唯壹滿學研究機構。記者走訪了解到,幾位年輕的博士正在為推進滿學研究做著辛苦的努力。
助理研究員小戴是研究所唯壹的滿族博士。他主攻滿語研究。小戴曾深入齊齊哈爾的村莊,記錄當地老人使用的滿語。“那是最古老的滿語,只有幾個人會說,他們走了,也就把那些珍貴的滿語帶走了。”
小戴和研究所另壹位滿文博士壹起,正在進行滿文文獻的翻譯整理。這是壹項卷帙浩繁的大工程,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