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0-11-29 | 來源: 北京晨報 | 有3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據金寶森先生介紹,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共存明清檔案900多萬件,其中明代檔案僅3600余件,其余均是滿文或滿漢合璧的清朝檔案。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滿文書庫也有藏書16000多冊。此外全國各地很多圖書館也都藏有滿文書籍。滿文檔案是座蘊藏豐富的寶庫,但滿文人才已寥若晨星。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趙志強表示,滿族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壹頁,研究滿族歷史和文化對於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而滿語是研究滿族歷史文化的壹個重要工具。
學者建言
搶救滿文先推動滿族文化
經常有人向金寶森先生求字,老人喜歡寫上漢語與滿文兩種文字。在金先生家中,壹幅滿語的“壽”字,常常引起來賓的好奇。即使在小戴這些專業研究者眼中,會滿文書法,也是壹件令人艷羨的事。
金先生介紹,有壹些滿語愛好者開設了滿語角,專門切磋滿文。“這說明滿文學習在社會上還是有需求的。”金先生認為,學習滿文離不開滿族文化的推進,如果社會上多舉辦壹些滿族文化方面的展覽,引起參觀者的興趣,也會對滿文產生興趣。金先生和趙志強所長都參加了頒金節的聚會,他們認為這個節日對推動滿族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趙志強覺得,與其說滿文和滿族文化走向衰微,不如說它是在與漢語和漢文化融合後,以另壹種形式出現。比如現在的北京話,就受到了滿語和滿族文化的影響。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也受到了滿族人豁達灑脫的影響。
但無論如何,原始的滿文已經遠離大眾生活。最初的滿族文化大都也停留在了遙遠的歷史中,搶救滿文,就是為了留住壹把打開歷史的鑰匙。趙志強表示,目前需要翻譯的滿文文獻有很多,雖然滿學所由最初創辦時的兩人發展到現在的八人,但顯然還需要更多力量去投入搶救工作。
記者手記
滿文消逝是中華文化的損失
采訪中,很多專家表示,清政府以幾百萬之眾統治壹個人口數倍於自己的漢族,周圍都是漢語語境,為了便於管理和交流,滿漢融合是必然趨勢。滿語的衰微並不是近幾年的事情,而是壹個歷史趨勢。
如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滿族文化遺留的產物。在北京故宮,許多刻在大殿匾額上的滿文抬頭可見;常見的點心薩其馬也是滿族食品。很多人喜愛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於清代。“炒”據稱就是音譯,在滿語中有煮、熬之意。還有現在依然高貴的宮廷服飾和宮廷膳食,都是受了滿族文化的影響。正如專家所說,滿族文化和滿語是與漢族文化和漢語融合後以壹種新的形式出現了。
滿文必須要保護。如果在未來某壹天,滿文真的變成無人能懂的天書,那就不僅是滿族文化的損失,而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損失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